新浪财经 > 农业 > 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卖渔船改行 > 正文
5月6日,记者在日照采访了解到,由于在近海捕鱼,大多数渔民对这次赤潮并不知情,渔业生产未受影响。6日下午,记者乘船出海沿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前一天公布的赤潮分布区寻找,未发现赤潮的踪影。国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赤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旦气温、风向、洋流等条件变化,赤潮可能很快消失。
出海渔民都说没见过
5月6日,记者沿万平口海滨风景区海滩向北走,未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在大泉沟渔港,上百艘小型渔船大多刚刚归港,码头上一片繁忙的景象。“赤潮?没见着啊。”记者采访了十多位渔民,问及是否见到赤潮,他们都表示没有发现。“我们这些几十马力的小船走不太远,没有见到颜色发红的海域。”赤潮灾害预警,并没有影响码头上的正常生产。
老渔民刘照学也不知道日照附近海域发生了赤潮,但他对赤潮的印象很深。“四五年前,日照附近发生了赤潮,一片片的海水都是红色的,看着就碜得慌。那些地方就打不着鱼了,不过没有几天,就都散了,也不知道上哪了。”
刘照学说,赤潮并不常见,打了这么些年鱼,他就见了四五年前的那一次。“赤潮即使有也形不成灾。这两年倒是比较担心浒苔,几乎年年都有,而且都会冲上岸,我们渔业生产受影响,旅游也跟着受损失。”
记者了解到,这些渔船出海范围较近,是无缘遭遇赤潮的原因。
红色海域已“褪色”
5月6日下午,记者随边防检查艇出海,到发生赤潮的海域一探究竟。
检查艇很快来到一号锚地和二号锚地,所到之处都是湛蓝的海水,根本见不到赤潮的踪影。为了防止由于线路单一而错过赤潮,检查艇在多个锚地之间纵横行驶,也难见赤潮踪影。
在 119°42′E、35°17′N处,艇长徐晓磊介绍说,“我们的检查艇每天都会到锚地工作,所以这个地方海水有什么变化,都非常清楚。前天我们到这个地方,到处可以看到一条条的赤潮带。昨天来的时候,就已经是零星分布了。今天就什么也见不到了。”
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日的卫星遥感监测,记者所在的这个海域正好处于水色异常区(119°34′E-120°1′E,34°57′N-35°19′N),面积约604平方公里。才过了一天,这片红色的海域就已经“褪色”。
徐晓磊说,他见到的赤潮是砖红色的,颜色比较暗。形状是长条状,“一条赤潮带,宽度也就一二十米,长度却能达到两三千米。一条条细长的赤潮带,在海里看起来也非常壮观。前几天一直刮南风,昨天晚上突然刮很大的北风,可能把赤潮都吹散了。”
赤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国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环境监测站邵站长介绍,6日早上9时 ,监测站工作人员与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环保科工作人员一起乘船到相关海域进行查看。邵站长说,日照海洋环境监测站并没有卫星遥感等设备,只能根据北海分局5日的卫星监视图到现场实地查看。具体结果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对外发布。
邵站长说,赤潮不同于绿潮(浒苔),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赤潮的形成非常复杂,与气温、风向、洋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任何一方面,比如风向发生变化,赤潮可能在一天之内就消失了。日照附近海域出现赤潮的情况非常少见,此次赤潮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6日下午,记者联系到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环保科。该科魏科长说,他们确实去现场看了,但是不方便对外公布。
文/图 记者 从春龙
啥是夜光藻
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日照赤潮为夜光藻赤潮。据了解,夜光藻是甲藻门的一个海产属。细胞圆形呈囊状,没有外壳,具有一条能动的触手。细胞无色或绿色,大量密集时呈红色。具有发光能力。属表层沿岸种类,分布广,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繁殖过剩并密集在一起时,形成“赤潮”,此时,每毫升海水中可达1000个以上,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呼吸器官发生阻塞,使生物致死。本种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该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