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一位痴迷于鲁班文化研究的滕州老人,也是国家一级编剧,著有多部戏剧作品。作为大学客座教授,他也经常被人请来讲课。退休后的十几年里,他一直沉心对鲁班的田间调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人,骨子里却一直埋藏着深深的土豆情结。王中的观点是,有公德就无公害,道德在土豆上最切实的表现就是农产品安全。
在王中自建的土豆文化馆里,记者追寻到了他对土豆的情结源于何处。
自建土豆文化馆
王中的土豆文化馆建在他的老家,滕州市界河镇单马厂村,正处当地土豆种植区中心。土豆文化馆其实不大,它本来是王中老家的旧宅子,经翻修建造而成,既节省了土地,也符合王中的思乡心理。王中说:“土豆文化馆既不是市县镇办的,也不是村里办的,把它当成农民自建的小展览馆就行。”在王中自建土豆文化馆期间,镇政府、村里的土豆种植大户也不甘落后,纷纷参与到建设中来。
在土豆文化馆里,王中自制了多块展板,向来客展示了土豆起源传播、营养价值,以及当地土豆的种植情况。文化馆一角的玻璃柜里还展示着当地不同品种的土豆和去年评选出来的薯王,有3.15斤重。
“出门在外的人,最难忘的是老家,最牵挂的是故乡。”王中在土豆文化馆的编后记里写道。他对记者说:“人家在外边工作,都能为家乡招商引资搞点项目,我没那个能耐,只能干这么点小事。”于是,这祖辈撇下的百年老屋,就推倒,让位给了土豆。
打小的土豆情结
王中的土豆情结从小就有。王中回忆说,能吃上一顿土豆是他小时候认为最幸福的一件事,家里更多时候吃的是糠菜。打小开始,土豆在王中心里就成了美味的代名词,土豆情结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成年参加工作后,年轻的王中种了17年的土豆,“那时候就在沟里种一点,种上一沟两沟,也就几分地,成不了规模。”王中不敢多种是有原因的,由于当时生产技术落后,他种的土豆经常只长秧子不长土豆。王中一度怀疑是品种的问题,听人家说东北的土豆品种好,他便跑到东北去寻来土豆种,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后来他才了解,土豆原来是要脱毒的。“不经过艰苦,不知道对土地的爱,不知道丰收的喜悦。”王中这样说道。
王中对土豆还有一份特殊感情,他说:“三年困难时期,我拉扯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就靠锅底下烧个土豆代替母乳喂养,我自我调侃说,这就是‘中国豆奶’。”
而如今,界河镇的土豆种植早已形成规模,土豆种植技术也突飞猛进。这和王中退休后的不懈努力有很大关系。十年前,王中为界河土豆撰写了一篇文章《土豆不土》,这也正好是界河土豆开始规模发展的起步时间。土豆产业的持续发展要当地政府持之以恒地支持,每次镇政府换届便是王中最担心的时候。他说:“只要一届政府落下了,界河土豆就前功尽弃。”所以,每次政府换届之时,王中都从济南赶回家乡,督促当地政府不能将土豆产业放下。王中的督促起到了很大的效果,界河镇的土豆产业也自此突飞猛进。
把土豆种出道德
每年王中都会将一年里对土豆的感想提炼出一个主题来,至今已经提炼出了八句话。这八句话被王中称为“土豆论语”。其中一句“界河无界,土豆不土”甚至成为当地宣传土豆的标志性广告语。今年,王中提出“把土豆种出文化来,把土豆种出道德来。”这和土豆文化馆建立的目的相契合。
王中掏自己的钱建土豆文化馆的初衷是什么?为了土豆客商参观?为了给当地土豆种植业留作纪念?王中回答说:“都不是,我建这个文化馆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把土豆种出文化来,把土豆种出道德来,有公德就无公害。更实际的说法是擦亮界河土豆的品牌。”
王中以前在给当地村干部讲课时,经常强调一定不要让农民使用高毒农药,一定不能把界河的土豆品牌搞坏了。王中向记者表达了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习惯于使用高毒农药,一些人也开始思考从技术层面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王中却表示,有公德就无公害。把土豆种出道德来,道德在土豆上最切实的表现就是农产品安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