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农业大不易
农业的经济问题,说到底还是个农民问题,不能将田间地头的千家万户发展为遵守契约的商业组织,投资越大,风险就越大
【财新网】(记者 高昱)近两年多有资本投身农业的消息,眼瞅着“千军万马务农来”,让我这个学园艺出身的前农大毕业生很是欣慰。然而,农业之所以长久以来不得重视,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并非只因生产率低下这一个表观原因。
农业产业化不是个新词了,但那些曾经的农业产业化招牌企业,无论是湖北蓝田还是新疆德隆,你知道他们用以从股市上套钱的农业产业化做的是什么吗?最新的例子,就是来自福建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蔬果类生鲜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为产业核心”、“在中国15个省市区建有4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核心蔬菜供应商的超大农业(00682.HK),被指涉嫌行为不当而遭港府停牌。对港股稍有涉足的投资者都记得,这不是它2000年底在港上市以来第一次“行为不当”。一份名为《超大现代农业11年的欺骗和公司欺诈》的调查报告称,超大现代上市后的11年期间充满了欺骗和欺诈,是香港交易所“欺诈行为规模最大且历时最长的公司之一”。今年5月,已有香港媒体爆料称,超大农业夸大土地面积以及农作物销售。
投资农业是好事,但农业注定是资金周转率极慢的一个行业——这是由农业产品作为生物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一季麦子,就得秋分种、六月收;一树苹果,就得三年开花结果;一个在实验室里组培出来的高产作物品种,总得在大田里做几年对照试验;一圈肉鸡,总得年初孵鸡雏,年底才能杀鸡过年——当然,现在40天就能长到4斤的大有“鸡”在,它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吃药。农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周期长,而资本最看重的不正是高增长性吗?对那些VC和PE们来说,他们要做好五年八年还没搞出名堂的思想准备。我大学的毕业实习是极具开创性的将猕猴桃移植到黄河以北,三年后师妹告诉我,我种的猕猴桃结果了。如果投资商的耐心还没有一株猕猴桃那么久,那么最好离开这个最“靠天吃饭”的高风险行业。
其次,对农业的投入经常会远大于预先的评估设想——这是由多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集约化的基础条件平台投入严重不足决定的。与工业、ITC等行业生产资料与产业创新环境的日新月异不同,目前农业生产的农资工具、耕种与养殖手段并无显著变化,一些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比如小型水利灌溉、基层农业技术指导,甚至因为包产到户后的“原子化”而倒退到毛时代之前——而这两点,又恰恰是降低产业风险最主要的手段。农业投资者需要为此付出不菲的“补课费”。
第三,投资农业可以借用的概念甚多,投资者很容易兴奋地在越描越宏大的产业蓝图里迷失自我、耗尽体力——这是由农业漫长的未被充分开发的产业链所决定的。很多投资者或为规避仅仅专注某一环节投资收益周期过长的风险,或追求农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利用率,而走上打造全产业链的道路。前者如刘永好在接受《新世纪》采访时所说,做农业指望短期的暴利是很难的,农业投资,特别是做战略性产业投资,最好要有全产业链思维,因为对产业链的控制和规模化效应,可以平衡各环节周期性波动的风险;后者的范例更多,就以种玉米为例,除了传统用来吃的玉米粒,玉米胚芽可以榨油,这是正当其时拉动内需的消费产业;玉米皮可以酶化为防治糖尿病的木糖醇和功能糖,这是如日中天的健康产业;玉米杆可以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这是前景广阔的新能源;连采摘玉米都可以包装成观光农业,进军方兴未艾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地产……是不是处处都是待掘的宝藏?但如果你不是坐拥百亿的大资本,恭喜你,你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而出发。
第四个风险更为致命:农业的经济问题,说到底还是个农民问题,不能将田间地头的千家万户发展为遵守契约的商业组织,投资越大,风险就越大——这是由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所决定的。这两个制约“三农”的基本矛盾最早由温铁军提出,他认为,一切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努力,只有或多或少地消解这两个矛盾才会有正向效果。简约地讲,目前的农村格局下,每家农户就是一个微型企业,他们拥有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亩三分地,那不仅是他们主体虚置的财产,也承担着农民最主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如果有投资商将农民手中的土地只看做廉价“厂房”,甚或诱惑农民以土地入股,很快就可能发现农民是他遇到过的最没有契约精神的工人或股东。蒙牛是类似的前车之鉴。牛根生原本靠打造属于蒙牛的商业生态系统而迅猛做大,由于奶牛养殖基地投入巨大,蒙牛通过分散于乡镇一级的“奶站”,从更为分散的农村千家万户收集奶源,将作为生产资料的奶牛养殖和作为原材料的生奶供应进行社会化外包,形成人民战争汪洋大海般的原料物资供应体系。但在严重缺少公德约束的社会背景下,在农户处于长期被剥夺的弱者心态下,将自己的生产资料、原材料或产品生产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其实是将自己置于高不确定性的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