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2011年度三农人物候选人:巴雅尔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9日 17:47  新浪农业
巴雅尔图(资料图片) 巴雅尔图(资料图片)

  巴雅尔图

  事迹:罕达汉嘎查作为典型牧区,草场是牧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养畜又是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牧民养畜数量的增加,草原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那种“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传统畜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草原,那对于牧民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巴雅尔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养畜方式,走优质、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于是他提出了“减羊增牛”的畜牧业发展思路。1989年他卖掉了家里所有的劣质牲畜,40头牛、120只羊。由于老一辈的生活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他的举动遭到了其他人的质疑和家人的强烈反对。他耐心地劝导家人,和他们讲生态保护、讲高效畜牧业,他的坚定最终说服了家人。有了家人的支持,巴亚尔图干起来更加充满信心。他多方筹措资金到吉林省引进了夏洛莱品种和西门塔尔品种的肉牛60头,彻底更换了牲畜品种,同时变原来靠天养畜为舍饲圈养,虽然需要的饲草料增多了,但是1头改良牛能多卖2000元左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巴亚尔图成功了,他是罕达汉嘎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牲畜由1989年的160头(只)劣种畜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头(只)优质畜,家庭收入从1989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和带动下,嘎查牧民的家庭收入由1989年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户2-3万元。

  巴亚尔图富了。可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和故土,没有忘记造福家乡的坚定信念。为了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2003年旗政府提出了“舍饲圈养、轮牧休牧”政策,政策刚刚出台就遭到了牧民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势必影响自己的经济来源。可巴亚尔图明白这是恢复草原生机的最有效途径,为此他走家入户作广大牧民的思想工作,并带头将自家的3000亩草场围封起来,严格执行轮牧休牧政策。通过草牧场围封,当年他家的草场长势最好,亩产最高,牧民看到了实惠,都纷纷效仿。他还组织部分党员和牧民代表成立了“草原巡逻志愿服务队”,协助派出所与破坏草原的不法分子斗智斗勇,日夜坚守着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在他的带领下罕达汉嘎查24万亩草牧场均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嘎查科学养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4月,巴亚尔图组织罕达汉嘎查五洲组17户牧民联合在登记注册了“达来诺日镇佰加力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24万元。合作社以“推广科学养殖、发展生态牧业、维持草畜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目标,对牲畜统一进行防疫、改良和销售。截止目前,合作社共发展会员24户、97人,发展基础母牛1100余头。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罕达汉嘎查以及周边地区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嘎查肉牛改良率达到80%,160户牧民走上优质、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在巴雅尔图的积极努力下,嘎查还争取到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资金219万元,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用上了国电,牧民也由此沿着输电线实现了定居轮牧。整齐划一的砖瓦房连绵几十里,成为巴尔虎草原上又一道亮丽风景。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