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七旬老农痴心培育水稻20年 希望与袁隆平合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17:02  大连日报微博
走在自家收割完的稻田地里,王志生在思考明年的水稻播种。走在自家收割完的稻田地里,王志生在思考明年的水稻播种。
 
因为穗大、秆长,王志生家的水稻捆比别人家的细。因为穗大、秆长,王志生家的水稻捆比别人家的细。
爱琢磨的王志生把割草机改装成手持割稻机,一亩地两个小时就能割完。爱琢磨的王志生把割草机改装成手持割稻机,一亩地两个小时就能割完。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文正

  七旬老农,二十年潜心培育水稻新品种,想把亩产六百公斤的杂交黏米水稻种子献给国家。老农有两个心愿:一是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扩大试种面积;二是盼望在有生之年见到“水稻之父”袁隆平,并和他合个影。

  秋收时节,记者来到庄河市大郑镇姜窑村官地屯,见到了70岁的老农王志生,亲眼目睹了他20多年痴心研究出来的杂交黏米水稻成果。在年复一年的播种与收获之间,农民王志生的水稻丰产梦想逐渐变成了现实,他说自己很满足。

  1988年春天,在庄河一家建筑公司干了20多年施工员的王志生辞职回到老家官地屯种地。不足百户的官地屯西面紧靠一座小型水库,尽管小,但大旱之年也从不干涸。多年来,屯里50多亩稻田依靠小水库灌溉。王志生家的稻田地就在水库边上,平时爱琢磨、爱鼓捣家什的他把心思放在了研究黏米水稻丰产上。从此,稻田地里总能出现王志生的身影。他把长势较好的带毛刺和不带毛刺的黏米水稻进行筛选培育,再利用自家的两亩稻田地大面积播种。1992年秋天,经过4年精心的培育,王志生终于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了600公斤,而当时屯里相邻地块的黏米水稻亩产最高才300多公斤。

  尝到丰收甜头的王志生并没有停止杂交黏米水稻的试验。黏米水稻产量逐年升高,王志生的知名度也在十里八村传开了。稻农们纷纷登门拜访,想购买种子,但王志生拒绝了,他知道国家法律不允许农民销售个人培育的种子。王志生不卖自己培育的稻种,宁可磨成米,也不高价卖种子,亲戚们说他是“死脑筋”。

  在王志生家的稻垛上,记者随手拔出几株稻穗,每株都在180粒以上。王志生老伴儿抢过话茬:“这不算多,俺家房梁上挂着好多400多粒的稻种呢。”继而转身进屋取来几捆今年收割水稻时精选的稻种。其中一株434粒,粒粒饱满。王志生说今年丰收,试验稻田中有一亩预计能达800公斤。

  官地屯的稻农说:王志生多年来一直在琢磨杂交黏米水稻的繁育,他研究出来的黏米水稻分蘖比别人家的少,抗倒伏,产量高、米质好,去年每公斤比别人家的多卖5毛钱。可他就是不卖水稻种,每到水稻成熟期,他就蹲在稻田旁守着水稻,防止别人偷种子。

  记者离开官地屯时,王志生和老伴儿一直送到屯口。老人紧握记者的手,说他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是20多年辛勤培育每亩稳产600公斤的杂交黏米水稻能得到政府种子部门的支持,扩大地域和面积试种,把高产黏米水稻种献给国家;第二个是盼望在有生之年能见到“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和袁隆平老师拍张合影。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