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的困惑

2013年02月25日 11:42  新华每日电讯 

  奶农的困惑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吃喝穿戴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瓦房;一家一户一群牛,比牛根生还要牛。”说起这20多年前的这段顺口溜,50多岁的表姐夫至今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我的老家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农村,20多年前,伊利、蒙牛贷款给农户买奶牛,贷款用卖奶的款来偿还,表姐夫不知用了什么“手段”,一下子就牵回了两头牛。那时候,家里能有一头奶牛,就很让人羡慕了。两头奶牛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生活可以用小康来形容,虽然那时的奶价只有每斤两三毛钱,可他们却干得风生水起,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烦心事。

  当我还在梦乡,他们就已经在牛棚里忙碌了,清除牛粪,挤奶、喂草,那时饲料粉碎机等这类机器很少,他们就用铡草刀铡割野草和秸秆。后来发展到五六头了,两个人几乎要忙活一上午,光牛粪就要用小推车往院外推好几车,这活我帮着干过,一会儿下来身上全是牛粪味。

  那时的村庄似乎到处都弥漫着牛粪的味道,并伴随着阵阵的乳香,真的沁人心脾。表姐夫闲下来抽着烟就跟我扯他那“牛经”,这两头怀孕了,慢慢就会成群的;那头有一点不对劲,得请兽医来看看了;哪种饲料物美价廉了;牛棚要打水泥地了,再往院外通个排粪坑了……再后来奶站建起来了,他们的“苦”也就减轻了很多,表姐夫依然清理着牛棚,表姐就吆喝着牛群去奶站挤奶了。街巷里到处是牛儿欢快的叫声和人们的吆喝声、交谈声,大有农家成牧家的感觉。

  那时他们买饲料都挑好的买,表姐夫常说:牛跟人一个样,吃不好,营养跟不上,体质就弱了,产奶不多,而且还常闹病。偷奸取巧,偷工省料一点也不划算。可也就这十来年吧,饲料的价格芝麻开花节节涨高,奶价却像个蜗牛一样不动。表姐夫也开始四处打听哪的饲料价格低了,无奈之下他又学会了自己配制饲料。

  当初我回老家时很少见奶牛得病,即使有病也好像人得了感冒,几天就好了。前几年,表姐的好几头奶牛都说得了乳房炎,他们再念的“牛经”就是怎么防病治病了。“这生活好了,牛也跟人一样也不经磕打了,有点小毛病是常事,一不小心就是个乳房炎。”表姐夫无奈地说着,因为这牛一得乳房炎就要用药,半个月一个疗程,不能卖奶不说,表姐说看个病比人还贵呢。有一年我回去,他们正在给奶牛注射抗生素,可表姐第二天依然赶着奶牛去奶站了。我问他们知道这打了针的奶还有“余毒”吗?他们说知道有毒,可养奶牛的人家基本都这样,奶站也不说什么,谁管那么多呢。“三聚氰胺”事件后,他们有些奶款就没有收回来,表姐夫倒是很淡定,说这是报应,奶牛没养好不说,差点把心弄“坏”了。

  我还有一个开奶站的亲戚,奶站最辉煌的时候有几百头奶牛来挤奶,现在也就剩下几十头了,每天的挤奶量还达不到基本的收奶量,愁得他满嘴起泡。

  表姐现在满院的奶牛一头也没有了,即便想养孩子们都在市里面发展,对这根本就没兴趣。他们如今也成了“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说这也是没办法的选择。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这是发展的必然,可像我表姐、表姐夫这样为“中国乳都”作出过贡献的、至今都魂牵梦绕养奶牛的农民,离开故土,放弃了传统的奶牛养殖外出谋生就是必然的吗?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他们同我说,自己不怕苦和累,可城里怎么说都不是他们的家,把这么多年辛苦置办起的家业荒废了心也不甘。他们是地道的农民,种庄稼养奶牛才是他们的正业。

  杨东升(内蒙古呼和浩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解放军四总部明确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
  • 体育意甲-沙拉维德比处子球 AC米兰1-1国米
  • 娱乐李天一受审多次提父 杨澜为其辩护惹争议
  • 财经大部制改革胎动:铁道部交通部有望整合
  • 科技Firefox OS正式发布:搅局智能机市场
  • 博客法制记者:炒作李天一涉嫌轮奸报道违法
  • 读书难得精明:近乎完美的"皇二代"东汉明帝
  • 教育爹爹罩我去战斗:二代坑爹还是爹坑二代
  • 育儿微博晒孩子竟被人贩印照片幼儿园接孩子
  • 石建勋:竞争性货币贬值损害世界经济复苏
  • 西向东:拉动GDP不妨大力发展宗教经济
  • 陈虎:谁该为水源空气食品污化负责
  • 陈功:古巴游的社会主义漫记(图)
  • 朱大鸣:房价暴涨暴跌都可能会导致大灾变
  • 李迅雷:5%的GDP究竟是由多少人创造的
  • 陶冬:联储退出未至 股票牛气尚存
  • 姚树洁: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12大亮点
  • 郑风田:家庭农场发展不能垒大户
  • 章玉贵:美欧构筑贸易高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