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澜菲 文
历经数年发展,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不足1%,而这微不足道的比例后面,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烧钱阶段,日子很不好过
上海,一家主要向客户提供采摘生鲜蔬菜的有机农场,高端生鲜农产品到户配送的营销公司,近日陷入危机,因经营不善被转卖他人。这个由复旦[微博]MBA毕业生创办的天鲜配公司让有机农业看上去“很难玩转”。
广东,一个做了多年记者的农场主辞去记者工作后,在广东清远浸潭镇投入20多万元租下了60亩土地,筑起了一个“萝卜擦擦就能吃、长着小小土枇杷”的“小马驹”室外庄园。整体收入从2011年的300万~400万飙升至2012年的1000万元以上。这些数字让有机农业看上去“容易玩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有机农业这个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行业变得如此阴晴不定?它在中国将何去何从?
以战养战解密行业盈利点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成规模的有机农庄已达几十家,不少投身有机农业经营的农夫基本都是农业门外汉。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及成熟的市场环境,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往往是很大的。
有机农业强调的是“种在当季,食在当季”,且坚决不用化肥农药,不追求品相,只追求味道。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难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
记者曾经参观过北京市有机农场中较为知名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在食堂旁的小超市里,一些品相并不好的蔬菜被留在了那里。据小毛驴会员部的经理孙耕介绍,这些就是挑拣下来的“歪瓜裂枣”,要不等着前来参观小毛驴的客人购买,要不就在食堂做成菜或者扔掉。
拒绝反季节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者的买菜习惯。孙耕告诉记者:“因为小毛驴只有当季蔬菜,所以订购蔬菜配送的会员只能有什么吃什么,不能点菜。”尤其是在冬季,有机农庄能够供应的蔬菜品种就更少了。同时一周两次的配送次数,每次8~10斤的配送数量,高出普通蔬菜3~5倍的价格,或多或少地消磨着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据了解,不少从一开始信心满满的新农夫发现,历经数年发展,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不足1%,而这微不足道的比例后面,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烧钱阶段,日子很不好过。
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机农业种植方面赚钱的可能性不大。有机农业主要的消费对象是高端人群,但对于高端人群而言,消费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我国,不仅仅是有机农业,普通的种植业都是赔钱的,国家依然需要对种植业进行支持。目前,之所以有很多有机农场无法经营下去,主要就是没有走对路。
他说:“目前中国有机产业必须走全产业链模式,从种植到配送,以战养战。一个环节赔了钱,就要用其他环节弥补过来。有机农业必须要用一条完整的链条连接起来,这样企业才能活得下去。”
马文峰的话得到了两个有机庄园负责人的证实和肯定。孙耕坦言,“小毛驴”在种植方面已经不挣钱了,盈利点主要集中在配送方面。远在广东的“小马驹”在配送方面并不挣钱,主要是靠着市场上很多预订有机产品的订单和相应的礼品业务盈利。
天鲜配的经营不善从反面印证了马文峰的观点。天鲜配曾经作为“全球最富创意的个性化菜单定制和配送网站”,仅将目光放在了农产品配送方面,一旦配送出现了问题,没有种植这一环节的支持,最终走上了经营不善的道路。在其官网上,《致客户书》中承认由于原经营方决策失误、成本上升的原因,造成了公司长期亏损,最高负债一度达到160万元,无力为继。
或许正是因为亏损的原因,天鲜配所配送的蔬菜也出现了问题。在对外宣称会员上涨的同时,向有机农场所预定的蔬菜量却在不断减少。还有不少客户反映,近半年的时间所配送的蔬菜口感发生了变化,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真假争议直指过程透明度
有机农业发展了几年,争议就存在了几年。“有机农业如何有机?”这样一个问题也一直存在于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上。
曾有一位小农场主爆料,小毛驴市民农园一直宣称有机方式喂养的猪,仅在农场喂养了2个月,如同大闸蟹洗澡一般,到重量就出售了。虽然这个消息被“小毛驴”的副总经理黄志友证实,只是因为员工失误而出现个例,但有机农场的产品质量问题还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了解,不少小农庄因为面临着一道道难关,已经开始违背初衷,利用有机认证不规范的漏洞,走上了“伪有机”之路。一些企业花钱买认证,或者将送检产品和大规模种植产品剥离,偷偷在有机田里使用价格便宜见效却更明显的非有机化肥和农药、除草剂,有一些则为了应对检测,在土壤中不施化肥,使用含有农药的叶面肥来快速提高叶片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生长。
黄志友对记者坦言,有机农业做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纯有机更是难上加难。他说:“我们农场一年产20万斤蔬菜,按有机循环的原理,这20万斤蔬菜所产生的粪便都要回流到农场,进而给下一茬的蔬菜施肥,但是这根本不可能,我们只能去买牛粪,有的农场可能去养鸡场买鸡粪,但是那种养殖的鸡出的粪有可能会重金属超标。除此以外,水质、空气等问题都困扰着有机农业。”
作为“小毛驴”的创办人,石嫣也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有机农业实际是一整套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要保持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的可持续性。是否是有机,很大程度上需要因地、因时、因势制宜,但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的透明,消费者是否了解农夫的生产方式,一旦信息透明和对称,叫什么其实只是说法而已。
马文峰也对记者表示,绿色食品生产成本决定了终端销售价格自然偏高,只是目前“有机”这个概念有炒作的嫌疑,有机食品的价格也因此存在虚高。但同时他也认可,在中国有机农业还是有市场的,只是发展的阶段决定了目前这个市场的局限性。
随着有机产品质量问题的接踵而至,马文峰建议,在有机产品在消费市场快速升温之时,关于有机产品的跟踪和监管也应该进一步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