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陕西农机局局长何存贵
王力凝
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将再度关注“三农”问题。
1月1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3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上表示,2013年一号文件仍将聚焦农业,将于2月初对外公布。据了解,2013年的一号文件将部署三大任务: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
作为西部农业大省,陕西农业人口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所以,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小康是陕西成为西部强省、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关键一环。而如今,农业机械化亦成为推动农业大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日,陕西省农机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存贵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畅谈陕西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经营报》:陕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作。能否介绍一下陕西省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何存贵:可以说,十年来陕西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取得显著效果。数据显示,陕西保护性耕作示范累计实施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增产粮食3亿公斤,为农民增收7.5亿元。全省示范县区达到42个,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高原区、关中灌区四个不同农业生态区都建立了示范点。
另外,陕西各区县也都普遍重视保护性耕作应用,农民认知度不断提高,对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等技术应用主动性明显增强。通过应用保护性耕作,亩节约作业费15元~55元,亩增产5.5%~15%,亩增收65元~180元;同时应用保护性耕作,可减少耕地地表径流33%以上,减少农田扬尘4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中国经营报》:据调查统计,2010 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 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 亿吨。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可部分替代和节约化石能源,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此,国家提出力争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你看来,如何提高秸秆利用水平,这项工作如何开展?
何存贵:十年来,陕西省累计补贴推广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12万多台,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拥有量达到22万多台,建设秸秆机械化万(千)亩示范田55个,建设秸秆机械化利用专业合作社84个,扶持万吨商品秸秆企业、合作社15个。
2011年底,全省秸秆机械化利用规模达到2100万亩,年加工秸秆饲草能力达到800万吨,占全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57%以上,比2002年提高了37%。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区和禁烧区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2%以上。
陕西已在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2亿多元,可以说,目前陕西省的秸秆焚烧现象已得到遏制,秸秆利用和禁烧也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中国经营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陕西省在落实农机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何存贵: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的好政策,陕西经过八年实施,为助农增收和推动全省农机化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高效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办法,试点全价购机模式和限定品种的普惠制,陕西省在2012年11月召开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专题座谈。
2013年以来,我们又集中讨论了《陕西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方案(讨论稿)》的下一步工作思路、重点,及对“粮、果、畜、菜”等优势特色产业急需发展的机具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商讨普惠制品种、改革试点区域(少数市县进行试点)。
陕西的农业也具有和很多地方不一样的特色布局与发展道路,因此,下一步更多的是要切合实际,以需定补,把有限的农机补贴资金,切实投入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去,进而实现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整合农机化项目和有效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综合目标。
《中国经营报》:农业机械化推进难度一直较大,为了方便广大农民购置农机,陕西省采取了哪些新举措?
何存贵:陕西在农民购机模式上采取了很多创新措施,如我们成立的杨凌农机市场,它不仅是全国首家“农机购置补贴超市”,且该农机市场目前总投资已经超过千万元,市场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由农机产品展示销售区、产品演示实验区、综合服务区、技术培训区及售后维修区等五大功能区组成。
另外,这也是杨凌农高会农机展览交易会指定展场。每年农高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农机生产企业200多家参会参展、洽谈交流,同时还举办产品演示、推广、促销、培训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演绎着中国农机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每年农机展参观观众多达20万人次。
据统计,每届展会促成现场交易额达到7亿元,合同成交10多亿元,参展展品展会期间基本销售一空。
陕西地电榆林电力分公司员工正在进行检修作业.JPG
陕西地电榆林电力分公司员工正在检修变电站主变.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