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贵金属 > 正文
 

全球性资本过剩 贵金属投资要顺势而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1:11 卓越理财

  金价和股市的关联是偶然的吗?现在还无法断言。但它却揭示了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市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孤岛,而是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联了。

  文/覃维桓

  全球性资本过剩

  同时关注黄金市场和股市的人可能发现一个特点:国际金价的走势和国内股市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联动,例如2001年在国内股市到达最低点时,国际金价也到了最低谷。而去年9月国内股市回升,由熊转牛,而国际黄金市场也开始迅速上升。

  金价上涨只是一个信号,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顶尖,是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发生危机的先兆。由于美国无限制地发行钞票,财政和贸易上的双赤字愈演愈烈,造成国际上的流动性膨胀,过剩的资金四处寻求机会。例如由铜、铝、铅、锌、锡、镍构成的LME大宗商品金属综合指数,从2001年11月7日的1411点起涨,目前已经越过6000点;国际原油自2002年1月17日最低的15美元/桶起涨,4年多累积涨幅近5倍。去年中东和印度的股市都涨了100%,现在又轮到中国股市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们手中的钱太多了,钱太多了就不值钱,就要通货膨胀,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由于现在美国大量从中国进口廉价的消费品,所以美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但是剩余的美元却流向了世界,出现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能源需求白热化

  最近期货市场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能源和有色金属,这些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理由是中国的需求在增长。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成为全球原油、铁、铝、铜、锌和镍的大买家。德意志银行预计,2005年全球这六种商品需求的增量中,中国的贡献率高达98%。

  有人认为随着未来几年中国整体经济,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放慢,这个比例将会大幅下降,预计在今年将下降到61%,2007年将下降到45%。但是即使增长放慢,需求继续增长却是事实,而供应是否能同步增长则成问题。例如中国作为铜消费大国,消费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20%,稳居世界第一。

  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将斥资9000亿元人民币用于中国电网建设,这意味着中国对金属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其他一些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大国,如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也均显示出了对有色金属需求的旺盛。

  价格风暴难阻挡

  一方面是货币过剩,另一方面是资源短缺,所以价格上涨是很自然的事。这两年来不断有人写文章,说原油和有色金属全球供应基本平衡,目前价格上涨是基金炒作的结果,认为不久价格将出现回落,但事实上价格上涨之风愈演愈烈。 基金炒作是价格上涨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但是没有基本面的配合,他们能够炒作吗?为什么前几年他们不炒作呢?所以基本面是基础,搭了台才能唱戏,这是很清楚的。而一旦条件成熟,要基金不炒作也是不可能的。投资者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切不可轻易作空。这几年“中航油”、“国储局”做空造成巨大损失,而国内其他企业和个人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遭受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两年前我在《炒金术》一书中就指出“也许只用3-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美元将要从目前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上退下来,……而金价将因此登上从未有过的高价,每盎司1000美元甚至更高。”现在美元还没有跌落下来,而金价却上去了。原因是没有一种货币可以替代美元的位置,欧元、日元都做不到,结果是全世界的货币都出现膨胀,商品价格则飞涨,这就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

  顺应资本热潮

  国内股市近来表现也格外强劲,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这里面固然和政府的政策,和股改有极大关系,但是其实质和国际商品市场一样,都是货币过剩的表现。这几年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长,国家把多出来的美元拿去买美国国债,等于又还给美国,手里拿一堆借条(美国国库券)。而这些美元在国内市场上则要体现为人民币,也就是国内市场上资金大量增加了。前几年炒房地产,房价大涨;现在股市表现好,自然又都到股市上来寻求高回报,这是今年股市超强的根本原因,而市场上表现最抢眼的就是在国际市场上涨价最快的有色金属和能源股票。

  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到股市上买有色金属和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和新能源)股票,一定能获取最高的收益。在期货市场上则不要轻易作空。技术面因素只能作参考,基本面是主要的。“顺势而为”是我们的基本方法。

  (覃维桓,《中国黄金报》、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贵金属分析师,1998年开始从事黄金研究、评论、翻译工作。著有《炒股入门与技巧》、《炒金术》等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