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7月04日 10:41 三联生活周刊
导读:丰田公司已经为当初的狄豫和谨慎,付过了巨大的代价 历尽曲折的天津丰田整车合资项目,终于等来了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的绿灯。5月29日,日本丰田公司宣布,该公司与中国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将共同出资1亿美元,成立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新的公司将首先于明年初开始生产天津夏利的换型车,之后于2002年开始生产基于VITZ、PLATZ技术平台的经济型轿车。 丰田与中国的合作,几经波折。这位世界排名第三的跨国汽车巨头,在与中国打交道方面,可以说是“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20年前中国汽车业试图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时,最先接触的就是丰田。但当时的几次合作谈判都没有成功,反而被德国大众、法国标致、美国通用抢了先,丰田由此落下一个“轻视中国市场”的名声。 丰田为何痛失良机? 主要原因大致有三:1.当时丰田高层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并不看好,觉得在中国投入巨资搞合资项目没有把握;2.日美经济摩擦的影响,丰田正集中精力在北美地区加大投资,只好将中国业务往后放放;3.中日相邻,直接向中国销售整车,比提供技术合作办厂更加实惠。 进入90年代,中国市场上发生巨变,精明的日本人显然有些后悔。另一方面,全球汽车工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国际汽车巨头不约而同地奉行轿车国际化、本地化生产的道路。丰田的海外生产首先在美国取得成功后,很自然地调头转向中国。 丰田于1994年表示在中国设厂的意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内外大多认为,将来丰田在华生产的主力车型,应当是“花冠”。1997年,丰田在中国召开一次名为“尽丰田集团之全力,助中国汽车工业之发展”的技术研讨会,倾力向中国人介绍“花冠”。而这款由“皇冠”改进而来,在美国颇受欢迎的车型,预计售价仅在12万元上下,在中国市场上也颇具竞争力。一些在中国设立合资厂的欧美厂商看出这种态势,甚至已经开始针对“花冠”的特点研究自己的新车型。 然而天津丰田没有选择“花冠”。据记者了解,“花冠”虽然富于竞争力,但它只属于问世已近30年的丰田老系列产品中的一款新车,从中国通过合资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角度看,“花冠”的出身并不令人满意。 丰田高层人士承认,在合资谈判中,生产车型是争论焦点,因此耽搁项目审批进度。最终,天津丰田推出的首期车型为VITZ车(中文译为“机智”),2002年将推出PLATZ车型。这两款车型,丰田公司1999年在全球销售50万辆,同年在日本与欧洲获“最佳车型奖”。“机智”车型在国内售价初定为10万元左右。 从“花冠”到“机智”,此中曲折深刻地表明,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开放的过程也是较量的过程。这种较量,既是发生在中外合作者之间的利益与技术上的争执,也是发生在中国汽车界观念的不断提升。在天津丰田的合作是中国开放水平的一个新标志。 丰田进军中国的艰难,印证当代全球经济一条法则:机会,从不等待犹豫的人。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丰田使尽浑身解数,力图在与中国的整车合资项目中占据一个席位。虽然丰田今天如愿以偿了,但它已经为当初的犹豫和谨慎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天津丰田呱呱坠地的时候,大众、通用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早已站稳了脚跟,甚至已开始进行第二代、第三代合作。中国汽车市场的有限容量也预示着天津丰田的未来之路布满荆棘。20年前,丰田公司在中国树起广告牌:“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时至今日,中国的道路不可能再现丰田车的长龙。 丰田大部队悄悄进村 导读:丰田的传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虽然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遵循一些普遍的规律和原则,但不可否认,每一家有传统的巨型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经营传统。这种不同的传统,在当代市场竞争中,常会引发不同的竞争方式。表面上,丰田的传统是“谨慎”、“守旧”,其实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例为证。80年代丰田进军美国,一开始只在夏威夷生产合资车,其用意是试探美国市场,投资力度远远小于本田等其他境外厂商。在确认美国人喜欢日本车之后,丰田在整个北美地区突然发力,持续进行高强度投入。在建起整车厂后,丰田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到美国的整车厂附近就近生产,丰田的研发中心也迅速设立美国分部。事实证明,丰田将国内的生产模式和体系几乎全部搬到了美国,确保了其美国整车厂的竞争实力。丰田佳美、丰田花冠在美国市场上的走俏,正是丰田“后发制人”的结果。 丰田在中国,采用同样的竞争思路。1994年,丰田社长丰田达郎在访问中国时,正式向中方表示合资生产轿车的意向。1997年9月,丰田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交项目建议书。从1994年至今的6年时间里,精明的丰田人并没有仅仅忙于“跑项目”。他们先后投资近500亿日元,在中国的天津、沈阳、成都等地建立了29家合资企业,其中大多数是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29家中,又有16家集中设立在天津,表明丰田早已在为整车厂的建立做足前期准备。 在全球汽车巨头的竞争中,丰田所能拿出的“独门秘笈”,就是其享誉世界的“丰田生产方式”。这一被称为“制造业管理杰作”的生产方式,对零部件生产和及时供应的要求,几乎达到苛刻的程度。并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是丰田与其他汽车巨头竞争时屡试不爽的法宝。 这些年来,丰田派出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到中国29家零部件合资企业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悄悄地将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灌输进中国工人和基层管理者的头脑。确保一旦整车项目上马,天津丰田可以迅速实现与日本国内同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生产,其整车厂的竞争力将拥有一个高水平的起点。“国际化+本地化”代表着21世纪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今天,当天津丰田项目水落石出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丰田早已按照这一规律在一步步地实现着它的目标。 三足鼎立:最后的中国 导读:对中国汽车市场来说,为国外合作者预留的席位,只剩下了最后一个 丰田人习惯用一种“三级跳”的说法来解释它与中国的渊源。丰田公司的前后两任社长奥田硕和张富士夫,都是这一说法的津津乐道者。在他们的眼中,与天津夏利、沈阳金杯开始零部件合作生产是第一跳,在成都开始生产考斯特整车是第二跳,天津丰田轿车厂的建立则是最后的第三跳。 对于任何一家窥伺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巨头来说,如果能“一跳”就成功,谁也不会主动地去玩什么“三跳”。丰田人的“三级跳”理论因此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安慰。很明显,它在中国市场上最强劲的两个对手——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也在中国庞大的汽车厂区间实现着一步步的跳跃。不过它们的第一跳就是生产整车,起点显然比丰田高出一筹。 1998年,天津丰田项目的前景仍极不明朗的一年。日本一家著名的产经杂志在分析全球汽车业竞争格局时,提到了“最后的中国”。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全球汽车市场来说,中国是最后一块相对意义上的处女地;二是对中国汽车市场来说,为国外合作者预留的席位,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个。 一种谨慎的、甚至有点悲观的情绪,那几年一直弥漫在丰田人的心头。现在回头来看,丰田其实应该深感幸运。因为那“最后的一个席位”,曾经差一点根本就不存在了。 丰田的犹豫,使它错过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时机。而大众和通用则聪明地走在了丰田的前面。1985年,上海大众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中国汽车合作项目的大门。在随后的近10年中最着急上火的,还不是丰田,而是通用。身为全球老大,通用的中国战略却深受不可预知的政治因素影响而迟迟不能落实。当通用终于在3年前的上海品味瓜熟蒂落的喜悦时,德国大众在中国一南一北的两个拳头——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和一汽大众的捷达,已经抢占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人比人,气死人。上海通用项目虽然晚了点,但还是有足够的理由让丰田人的心里酸溜溜的。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汽车工业酝酿已久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有到了较劲的关口,汽车厂布局上的“散乱差”成为舆论抨击的焦点,“收缩布点”的呼声日渐高涨。虽然丰田的生产能力绝对世界一流,但在中国汽车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刻背景下,丰田在中国的新项目一时成了人人避讳的话题。“中国轿车整车合资项目已经关门”的说法,此时,怎么听都像是真的。 转机,同样来自于这场结构调整。急于根治“散乱差”的中国汽车界,在结构调整中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动用行政力量,将100多家不够档次的汽车厂砍掉;二是借助市场力量,让高水平的汽车企业在竞争中挤占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事实证明,中国并不具备实行前一种办法所必需的体制环境,所以选择第二种方式成为必然,这也是最有市场经济味道的一种方式。 天津丰田项目在2000年之初走向明朗,正是缘于中国汽车界经过思考和比较,最终选择了以竞争求调整、求发展。显然,仅有大众和通用在中国市场上比拼,整场戏还显得不够热闹。这其间,虽然也有雪铁龙、本田这样的小角色登场,但只有让丰田这样的“超一流棋手”加入,三足鼎立、三强拼争的理想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大众、通用、丰田就是一组解不开的欢喜冤家。在最新的汽车巨头排行榜上,通用第一,丰田第三,大众第五。90年代以来,丰田把触角一步步伸向欧美。《财富》的调查显示,丰田车在美国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福特,名列第二,远远超过了通用。它在欧洲也走得很远。1998年秋,丰田在德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法国,建起了整车生产厂。其用以抢占大众在欧洲传统领地的法宝,正是此次天津丰田项目最终选定的VITZ小型车。 徘徊不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显然也需要丰田来“搅和”一下。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大众和通用在中国的几家合资厂,在竞争方式上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表面上,它们拒不将老车型的价格压低,以牺牲竞争为代价换取入世前最后的超额利润;背地里,它们却都在加快换代车型的开发和生产准备。丰田的到来,是大众和通用在中国市场上直接增加了一个够档次的对手。 在今后几年的三强较量中,丰田的弱项是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高、中、低档的成熟产品系列,但它多年来不得已而为之的“三级跳”,却正因为符合了丰田最具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显然将在整车生产中发挥出十足的后劲。 视点 汽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很讲究文化传统的特殊工业产品。日本人爱玩相扑,那是一种先不厌其烦地把准备仪式做足,然后倾全力将对手一把推下台去的比赛。当欧美日的汽车巨头们把高层次竞争的战场搬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就成了乐观其成的受益者。*7杨禹
|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