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国汽车业躲不过的一道“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24日 14:08 经济参考报
汽车工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汽车开发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制造全球化、销售全球化、售
后服务全球化,其宗旨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汽车产品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按其本性来说是不存在国界的,它要求没有国界的世界
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以求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汽车工业全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跨国投资的出现。80年代,一些大的
汽车集团开始提出并实施全球战略,一些专家看到了这一点并开始研究汽车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问题。专家们认为,汽车工业全
球化是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全球战略分不开的,它包括汽车开发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制造全球化、销售全球化、售后服务全球
化,宗旨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汽车产品在全球的竞争能力。表面上看,这一活动在世界各地发生,但是
实际上它都是一个集团内部的商业活动。
80年代末,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古伊藤正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80年代初期开始,特别是1985年日元升值以后
,由于国内工资水平提高,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加工组装业对海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次参加国际分
工的机会。这里已经把全球化问题同国际分工结合起来,突破了跨国公司的自身范围。
90年代初,西方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归纳为:生产活动全球一体化,传统的经济分工正变成世界性的分工;世
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国际贸易趋同化;金融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步取代国家市场而成为国际
经济活动的中心;经贸人才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在21世纪初将发生重大变化,最终只会存在五至六家巨型汽车公司,而且
每家的年销量都将超过500万辆。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必须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国内的市场,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全球化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
,出现一般制造业利润下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现利润上升的趋势,硬件产品利润越来越薄,软件产品特别是系统产品利
润越来越丰厚。因此,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的跨国公司相继进行了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和机构改革。其发展战略
调整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是首先为股东盈利,不断提高资产收益率,企业的战略措施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硬件产品向
软件产品和系统产品转变,突出核心业务,发展相关多元业务。企业结构经过重组,形成战略管理控股的总部、法律上独立运
营的公司。按照发展战略进行收购和兼并。这就是90年代国际汽车企业购并浪潮的战略背景。
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世界上最终将只存在五至六家巨大汽车集团,在戴姆勒-克莱斯勒联合体成立后,国
际上汽车兼并浪潮此起彼伏,人们对这一预测已深信不移。因此,预计现存的汽车集团仍然会发生联合重组,世界汽车工业的
格局在21世纪初仍然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汽车企业购并的目的是争夺技术、生产规模的制高点,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发挥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在战后
,通常人们认为汽车生产的经济规模在30万至40万辆,这是从著名的规模效益曲线得出的。但是到了80年代,有的专家
认为,30万辆是一个工厂的经济规模,而作为一个能够生存的汽车公司,其规模应该在100万辆以上。后来,有人把这道
门坎提高到400万辆。最近,福特公司总裁纳赛尔指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公司,年销售量必须超过500万辆。
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平台战略、模块化生产、当地化生产等为代表,超
精益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平台战略同加速产品更新、增加产品品种、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产
品平台必须有100万辆的规模支撑;而为了占领广泛的市场,一个大集团至少要有四个以上的平台。模块化生产代表的新趋
势是汽车厂把最耗费人工的装配环节向零部件制造企业转移,而零部件制造企业已经从单纯供应零部件向供应大总成和模块转
变,最终将变为汽车公司只掌握整车开发和品牌,汽车制造将完全依赖大的零部件供应商。而在技术制高点方面,各大公司正
在争夺的是电动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等先进技术。
那么,在未来的世界汽车工业格局中,中国汽车工业将以何种形态存在呢?中国能够成功搭起自己的产品平台吗?中
国能够占领规模和技术的制高点吗?这些问题,都涉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面对世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汽车业保持沉默。汽车工业主管部门曾经提出国内汽车工业应归拢成三大集团
,但是几年来没有大的进展。大集团自己也有困难,无力包打天下,一些地方仍在努力资助自己的企业,力图扩展。中国汽车
业40多年未修成“正果”,真是空有一腔壮志。
1998年初,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的媒体也关注这一事件,有一家业内媒体向国内各大汽
车集团发出询问信,请大家发表意见,但是没有一家答复。
这以后,又发生了宝马收购罗孚、大众兼并劳斯莱斯、福特收进沃尔沃轿车、雷诺同日产联手等重大兼并行动。对此
,中国汽车业的有关权威人士仍在谈自己的优势,如我们的农用车、微面、卡车,“价廉物美”,外国汽车企业“不会造”等
等。真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我们回头看一看就会发现,世界汽车工业大规模重组,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而中国汽车工业的改组却异常艰难。1
994年,国家出台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五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散、乱、差
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全国110多家汽车厂,总产量只有近180万辆,其中13家汽车工业集团的集中度为9
1%以上,其余100多家汽车厂仅占不到9%的市场份额,一些厂家实际上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即使目前国内最大的
汽车集团,年产量也只有30万辆。
汽车工业主管部门曾提出国内汽车工业应归拢成三大集团,但是几年来没有重大进展。大集团自己也有困难,无力包
打天下,一些地方仍在努力资助自己的企业,力图扩展。
实际上,仅仅靠联合重组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从2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之后,英国实现了民族汽
车工业大一统的局面,建立了利兰汽车公司,似乎充满了希望,而且在1972年曾经创下空前绝后年产233万辆的记录。
但是,从那以后,英国汽车工业就开始走下坡路,10年内产量减少了一半,虽经政府尽力挽救,终于在1998年初卖给了
宝马公司。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重组之后没有进行内部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劳资纠纷不断,最终“
壮志难酬”。
对中国汽车业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愿意不愿意参与的汽车工业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参与的问题。不久的
将来,中国的汽车企业肯定要为跨国汽车公司“打工”,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个“工”也不是谁都能打好的。
国际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国内汽车工业缓慢前行,本已存在的巨大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
,中国汽车工业参加全球汽车工业一体化的行业,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参与的问题。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业实际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当然其中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方面。中国汽车业
主动开放,是自觉的方面;跨国汽车公司把中国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不自觉的。以大众公司为例,在
欧洲、北美、南美、亚洲都已经有明确的战略,其生产布局也是规划好了的,正在逐步实施。中国是大众公司战略要地,它已
经占领轿车市场60%以上的份额,并力图在今后保持这一成果,其措施就是加强中国事业的协调。如建立大众中国投资公司
;增加投资,在未来五年里向中国再投135亿元人民币;增加生产品种,除高、中档车外,还将在中国生产经济型轿车。
中国汽车企业也有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如一汽大众,它是一汽集团和大众集团共同经营的一个企业,是双方企业
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一汽大众的5气门发动机,生产纲领是27万台,而捷达轿车的生产能力是15万辆,多余的发动机生产
能力将由大众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安排配套。大众的这种发动机在全球有两个生产厂,这两个生产厂既为当地的合资厂服务,也
为大众公司的其它厂服务。所以说,一汽大众向大众公司返销发动机,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口创汇,而是实实在在参与了全
球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参与全球化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
在全球化潮流中,要求汽车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找准自己的位置,否则就难以生存。有人说:将来中国的企
业肯定要为跨国汽车公司“打工”,这本身并不是坏事,何况这个“工”也不是谁都能打好的。关键是要明确,中国汽车工业
长远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战略措施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采取主动行动参与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