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牙膏:换装不是卖牌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05日 15:26 中国经营报
谈引进外资与保护民族品牌
不清楚有多少中国人注意到,对他们来说有数十年历史的“中华牙膏”而今已经变了。
先看外表:原来印着的“上海牙膏厂生产”字样,已被“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所取代;而在1999年12月上
旬全新推出的“中华中草药牙膏”,则以绿色这个主色调;替换了沿用几十年的以红、黄两色为主调的包装。除此以外,还在
包装上采用了高科技手段。
再说内涵:确切地讲,“中华牙膏”实际上系合资企业所生产。资料显示:中华牙膏是 1954年在上海厂正式投
产的,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凭借良好的品质和大众化的价格,她一直是上海牙膏厂的拳头产品。1994年1月1日,上
海牙膏厂与联合利华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联合牙膏有限公司。该公司被获准成为“中华牙膏”品牌在中国内地的独家使用者。
1999 年联合利华在沪的4家公司合并重组后,“中华牙膏”更被确定为联合利华在华业务优先发展的六大品牌之一。
曾有记者询问联合利华公司负责人:“中华牙膏”是不是被联合利华收购了?该负责人明确的表示:联合利华与“中
华牙膏”之间不存在谁收购谁的问题,双方是一种彼此都能收益的合作关系。联合利华的经营理念一直是以融入当地社会,为
当地消费者服务为宗旨。联合利华相信,使用当地品牌,会使消费者和产品之间产生强烈的亲和力。也正因为如此,合资后的
“中华牙膏”这个老品牌没有易“帜”,中国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中华”品牌形象“华表”、“天安门图案”和“中华牙膏”
4个字依然保持不变。联合利华为中华牙膏注入现今的管理、技术和资金,并希望最终与“中华牙膏”达到双赢。
这位负责人还拿出了颇具说服力的数字佐证自己的观点:凭借优秀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遍及全国的分销系统,合资
企业付出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到1998年底,“中华牙膏” 的市场占有率由1993年(合资前)的16.7%攀
升至近20%,在同行中稳居第一,而在全国的铺货率高达92%。
但这位负责人同时坦言:对“中华牙膏”走上合资之路一事,社会上的确有过议论,以为“中华”这个民族品牌被卖
了,民族工业受到了损害。“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品牌对立起来呢?”
不错,近年来,围绕着引进外资和外资大举进入中国这个话题,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再是
我们有无偿还能力,而更倾向于把引进外资和“振兴民族工业” 放在同一个框架中加以审视,甚至将两者搞成对立面,惊呼
“狼来了”。
其实,我们应明确:引资的主流是健康的。我们应全面看待利用外资与发展国内工业的关系,不能把一些企业的不景
气完全归因于外资的冲击。在发展经济中,用堵外的方式保护自己绝非上策,只会再一次使民族工业失去更多的发展机遇,失
去竞争的有利刺激和拉动力。
另外应该看到:由于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日趋明显,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也越来越密切,民族工业的概念不再是自我封闭的民族资本。如果可以说中国“依赖”外资搞建设,那么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
外资依赖中国市场求发展?不理解这种依赖,就无法理解中国“市场牌”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能理解外资竞相进入
中国市场的行为。
因而可以说,开放是双向的,过分地强调“保护”和“自我”,无异于画地为牢;利用外资和发展民族工业是可以并
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对外开放的原则和限度,抑弊而扬利。其实,利用外资只要促进了民族资本的保值、增
值,就应该大胆地去尝试。
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合资,不难发现:没有当初上海与德国大众的合资,就不可能有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局
面,没有电子行业当年的引资与合作,哪有中国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工业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的今天?合资企业最大的积极意
义在于:它大大加快了整个中国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了整体工业水平。因为,合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技术和管
理;合资企业介入中国经济以后,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又促进了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从上述两层意义上讲,引
进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