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经济观察:国企收入分配如何洗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2月23日 14:30 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随着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逐渐参与收益分配,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将会受到哪些冲击,国企今后如何调整 传统的收入分配格局!可能面临哪些挑战?记者为此走访了有关专家。

  看得见的冲击

  “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将会出现重新洗牌的格局”。柳思维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句话的。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的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评委,柳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国企收入分配体制研究。他认为: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 企业内部的分配体制将面临如下冲击:

  首先在分配方式上的第一个层次突破将由传统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方式转变 。其次,在按劳分配这一层次上又会出现由单一的按有形资本投入分配向新的多元化按资分配的方式转变。如技术专利、技术 创新、管理与营销策划方案、企业家的智慧与经验、能力等无形资本随着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也必然会随同有形资本一 道参与企业内部收益的分配。柳思维认为,由于分配方式上的上述两大突破和转变又带来了收益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即传统的 工资、奖金等国企单位的分配形态,将由工资、年薪、利息、红利、配股权(或股票配售权)、债券等多种形式的价值分配形 态所代替,劳动者、投资者从企业收益分配中得到的分配形式不只是工资,还有年薪、股权、债权、配股权、产权等。

  此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更大的冲击将使国企内部分配格局由平均主义的“分配平台”向分配差距拉开的“分配楼 梯”转变。

  据柳思维分析,由于国企内部分配方式的两大突破,今后还可能带来国企内部分配由静态的按劳分配向动态的多元化 分配转变。他认为,由于按资分配的突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股份制的运行,国企内部产权多元化,产权的商品化与市 场化是大势所趋,而流动的国企产权是在不断改变其所有权状态,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的买卖活动就不断使企业 产权的价值形态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因而企业内部的按资分配主体也在不断变化。

  能接受的设想

  那么,面对这些冲击,今后国有企业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与市场接轨呢?按照 中国劳动学会工资专业委员会刘海福研究员的设想:今后国有企业一般职工的收入应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工资,是根据劳动 力市场各类劳动力价格,确定标准和水平。这部分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进入成本,可理解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另一部分为奖 金,是在劳动过程结束,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应视为按劳分配;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也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劳动、人力资本的 投资收益;二是企业家经营收益。由于劳动、人力资本收益可以由市场决定,而经营者收益由经营状况决定。所以,经营者收 益应是一个可变量,企业经营好时,收益应高,而经营状况不好时,收入低,企业亏损,收入应当为负值。他们的收入水平应 全由政府决定,也不应当取决于职工收入倍数。

  关于科学技术要素的收益分配。刘福海研究员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应根据科技在效益中的作用, 采取以下分配形式:一是对技术开发成果作出的一次性支付报酬或在技术成果使用期内逐年按其所创造收益分成支付;二是对 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实行按股分红;三是技术成果转让。他认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由企业自主决定。至于对投入资金要 素收入,刘福海说,在旧体制下,国家作为投资主体在分配上规定,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职工得小头,没有规范作法, 均由财政规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均以投资者身份通过股息、红利或资金占用收费形式取得资金 报酬,收入水平取决于市场,不能由政府规定。企业留利,将以法定公积金、公益金形式按比例提取,没有了随意性。

  越不过的难题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刘志广告诉记者,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它是有史以来通行的分配原则。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一样罢了。在我国也从来没有否定过这一分配原则,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当时是 国家(政府)通过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而参与分配罢了。刘志广认为,其极端之处在于否认个人凭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 分配的主体资格,而由国家进行垄断。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不过是将凭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分配的主体从国家扩展到 个人而已,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恢复、承认和重新尊重个人获取利润的权利。因此,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走过去的。

  通过输出知识和管理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湖南王林顾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林对此有更深的体会。他认为生产要素 参与分配目前两个难题难以逾越:首先是观念问题。一些政府乃至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儿来。技术、知识、 管理怎么参与分配!他说,目前按设备、按资本分配都没有问题,国家或个人投入多少,一算就明白。但是技术和知识怎么算 ?管理怎么算?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可以量化的参照物。王林认为,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实践,但由于政策太滞后,许多事情 还无法做。他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个前瞻性,尽快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标准来,以便利于企业操作;其次是评估问题。现在 这类问题谁来评估,怎么评估才科学,到了应该有一个“框框”出台的时候了。

  据王林介绍,作为一个管理公司,他们输出更多的是知识和经验,由于国家没有一个标准,公司很困惑。比如前不久 公司输出一个人员到一家服装厂从事基础管理工作,如何收取管理咨询费就成了难题。后来双方自行商定:在服装厂原有产值 、设备、技术等基数不变的情况下,超利赢利部分20%归王林公司所有。王林坦言:“我们吃了亏”,“对方划得来”,但 “确实是无奈之举”。杜登彬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