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摩托罗拉:结盟国企 压倒对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2月09日 15:36 中国经济时报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吐露心酸:做电脑也不过就是一把大葱的利润。中国所有家电企业你拼我抢也不过就是赚取3 %— 4%的微薄利润。往深里究,中国电子制造企业的同仁们谁没有一把辛酸泪——因为不掌握核心软硬件技术,我们就只 能在下游挣打工的钱。软件还有希望,硬件光景惨淡。

  记者曾不止一次地向企业界人士讨教:为什么没有中国企业来扛这杆民族大旗?结论是搞半导体芯片的巨额投资和长 年的磨炼不是任何一家中国企业所能做到的,这似乎更应该是产业政策方面的事。

  虽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片面强调民族工业显得有些老土,但是基础电子工业不比轿车更有扶持价值吗?轿车 是最终消费类产品,老百姓用别人的比用自己的更加物美价廉,全世界不也就用那么几家大公司的轿车吗?可是基础电子不一 样,它卡住了我们所有电子制造业的脖子,号称未来新增长点的3C产业赚在了它的手心里。

  本土化几乎是所有外企的口号,中国的开放策略是以技术、资金换市场,可是我们在捧出巨大市场的同时,换来了多 少了有起的技术?谁会把半导体这样的最基础的、也是最核心的技术带到中国来本土化呢?我们能指望依靠半导体技术领袖世 界的日本公司吗?依照日本公司的风格,这似乎是强人所难的。在国家尚未有明显的政策鼓励的情况下,这种希望简直渺茫。

  可是记者从摩托罗拉及其中国公司总裁赖炳荣身上看到了一线希望。尽管中国要在半导体产品上立起来艰难得无法预 测时间表,但总要有一个突破口。

  在摩托罗拉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柱状图上,记者可以看到,1994、1995年公司进入发展高峰,接 下来几年持续平稳发展。赖先生说,从2000年到2005年的发展曲线可以是朝上的,也可以是持平的,也可能是朝下的 。为了使曲线朝上走,他正在制定进一步计划。这项计划将使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本土化从终端产品过渡到核心技术。

  无线通信产品、半导体器件、电子设备及服务是摩托罗拉的三大看家主业。无线通信产品已在中国家喻户晓。

  摩托罗拉正在做的就是把半导体引入中国。

  这项工程的规模有多大?赖先生只是说:没有百亿元的规模是成不了气候的。 百亿元?别说是投资,即便是销售额 ,国内也没有几家竞争性企业能达到这个数字。

  这样,摩托罗拉从研发到芯片供应、到生产都在中国完成。

  赖炳荣非常自信,他给“本土化”下了一个定义:摩托罗拉的产品就是本土化的标志。

  本土化有利当地,当然企业的出发点要有利于企业,赖炳荣说“带进半导体是上策”。

  赖炳荣与其他跨国公司中国事务负责人突出的执行者形象很不一样。

  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赖炳荣未经请示总部,当即站出来表示愤怒:此事是不能原 谅的。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赖炳荣承诺,摩托罗拉对中国的投资只会增加不会减 少。

  前不久,赖炳荣先生在北大演讲,明确宣布:摩托罗拉要结盟国企打败其他对手。台下掌声哗然。

  华人出身的赖先生态度慈祥、标准国语极富亲和力。

  但是如果说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出于中华儿女的民族情的话,那又未免显得太虚伪了。不考虑公司股东利益,赖先生如 何能身居总部要职?

  赖炳荣把这叫做“双赢”。他做的事情就是立足长远,实实在在地拿资金和技术来换市场。这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 对中国有利的结果是对企业有利,然而要对企业有利就必须以有利于中国为前提。

  在“双赢”方针的指导下,在赖炳荣主政的5年里,摩托罗拉将所有利润重新投回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外 资出口生产企业,并连续两年在外经贸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中名列榜首。

  但要在获利之前敢于付出,企业领导者需要远见和胸怀。

  在中国开放政策还不够完善的今天,在不这么付出也能在中国市场大赚其钱的情况下,赖炳荣带领的摩托罗拉无疑获 得了人心,有了“人气”也就有了未来。不久以后,我们必将看到,外企在中国的“人气”并不是不得已时捐点款、露露脸那 么简单就能够获得的。怎么可能长期地让你单纯来做买卖呢?

  55岁的赖先生解释:5年前从英特儿公司到摩托罗拉来,并非跳槽,只是想来中国做些事情。如今赖先生深感夙愿 已偿,该物色一个事业接班人了。选人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定要是亚洲人;一定要把业已深入的本土化事业继续下去。

  你看看哪个企业会投十几亿美元把半导体带进中国来呢?把最新科技带进中国来呢?尤其是要加入WTO了,零税率 了,可以做买卖了,芯片运过来不是更好吗?成本更低,何必要投一个百亿元工程?下面的人问过我一千次,我对他们说“千 万不要用这种眼光来看待问题,摩托罗拉和其他竞争对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记者:几乎所有的外企都在大谈本土化,摩托罗拉是在华的最大外资企业,你们与其他外企有什么不一样?

  赖炳荣:你看看哪个企业会投十几亿美元把半导体带进中国来呢?把最新科技带进中国来呢?你可以去问、可以去采 访。尤其是要加入WTO了,零税率了,可以做买卖了,芯片运过来不更好吗?成本更低,何必要投一个百亿元(人民币)工 程?我们要派100多个中国工程师去美国培训,这得多少钱哪!我们的总裁要亲自到国会去游说反对技术输出的议员,做这 些政府公关要花很多钱的,哪个公司愿意去做呢?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政府工作做通了,别的公司还不愿意来呢。摩托罗拉 在中国赚了钱,全部转投资,这样消化还不够,还要再把资金带进来。我们天津厂的产品50%出口亚洲,国内市场100% 是国产的,除了设计,其他都在中国。我们给天津上缴了2亿多美元的税收,谁会这么做呢?你再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怎么 做的,销售十几个亿,利润按10%算,四五年来五六个亿总该是有的吧,可是你看看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总额有多少?国产化 率是多少?国产的手机够不够卖?不足的部分是怎么来的?有的企业说“我们还在学习”,中国的政策是什么?是拿技术、资 金换市场,占着中国十几亿的市场说“我在学习怎么国产化”,这怎么能容许呢?

  记者:既然这么不划算,摩托罗拉为什么还要执着地把芯片技术和生产引入中国呢?对中国来说,薄弱的基础电子工 业的确是件令人心焦的事,但是我不能相信一家外国大公司的决策会容许中国利益大大高过企业的利益?

  赖炳荣:中国要加入WTO了,我们还要把半导体引进来吗?这个问题,下面的人问过我一千次,我们为此去了无数 次的美国。我对他们说“千万不要用这种眼光来看待问题,摩托罗拉和其他竞争对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摩托罗拉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的是双赢:假如都来中国投资,使中国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经济上升加快、消费 能力增强,每个小女生都能买我的手机。你从宏观的眼光看问题,气魄大一点,会输吗?应该会赢的。诺基亚手机世界第一, 而摩托罗拉在中国是最大的。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企业都是近视的,国家政策应该对没有远视的企业进行引导。

  我们不能放掉服务、技术和广告,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有一颗中国心。加上我们的研发中心在这里,元器件在这里,生 产在这里,再在市场上下些功夫,对手怎么能竞争得过我们呢?

  记者:来中国投资半导体工业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事业,做成这项事业得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呢?

  赖炳荣:首先开发处女地要付很多钱;中国的工业政策还在萌芽阶段,没有鼓励政策,如果在新加坡会有很大补贴。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电力供应问题,搞微电子工业是不能切电源的,如果用电紧张时,是保证我的工厂照走呢还是保证人民生活 用电?

  如果10年以后,微电子工业还不起飞的话,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将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中国同行的危机在哪里?

  赖炳荣: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这是最大的问题。我跟联想柳传志很熟,我曾跟他讲,如果在核心技术上没有突破的 话,是很难有前途的。说到这个问题,我就要提到摩托罗拉已与凯思集团的“女娲计划”合作。核心技术一个是元器件,一个 是软件,元器件国产化需要我们来推动,信息家电时,还要让软件这块棋吗?

  记者:摩托罗拉把半导体带进来会对中国解决自已的核心技术产业有多大作用呢?

  赖炳荣:光靠摩托罗拉这样的一两家企业是不行的,形成自己的元器件产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有更多的企业来 投入,但是政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核心技术引进来。如果10年以后,微电子工业还不起飞的话,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将会 遇到很大的问题。我在中国5年,有伤心,有兴奋,这应该算是伤心事。

  记者:您似乎对中国的软件业赶上来更有信心?

  赖炳荣:是的,以中国的人力资源,软件工业是可以上来的。摩托罗拉现有600位软件工程师,很快我们就会增加 到1000人。

  记者:摩托罗拉在中国设立研究院,网罗了上千名尖端技术人才,又在高校大举设立奖教金,令中国同行很紧张,您 认为您如此迅速的人才本土化进程会不会对中国企业造成巨大威胁?

  赖炳荣:中国人才资源极为丰富,有些没有很好地利用。我们应该从更广和更高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人才的提升。摩 托罗拉对中国员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其中包括派100名半导体工程师去美国培训,全都是免费的,这要花很多钱的。我们 培训的这些人才不都是中国的资源吗?物以稀为贵,将来培训的人才多了,摩托罗拉培训过的人才会走出去,为整个社会服务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才带着在摩托罗拉工作的经验到国企里去发挥重要作用,这不是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吗?

  三五年内中国一定会打出自己的手机品牌,大势所趋,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摩托罗拉的策略是结盟国企,压倒对手

  记者:摩托罗拉21世纪的战略是号称要与国企结成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您打算怎么结呢?

  赖炳荣:现在国企困难是国家最大的负担,国企不能起飞,人民采购能力也受到限制,对摩托罗拉也是不利的,因此 ,摩托罗拉把帮助振兴国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在中国的外企中还是首创。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摩托罗拉投巨资与 计委联合建立了企业优化中心。到1999年6月,该中心已为15个省市75家企业提供了5000人次、约4万个学时的 培训。今后,摩托罗拉还将在5年内对1000家国企提供一流的培训,并参与为部分国企提供低息贷款和组织融资,到一些 企业亲临指导,帮助它们实现资产的战略重组和优化配置,并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和转让的深度。现在,摩托罗拉与国企的合 作已经初见成效,已把200多家企业发展成供应商,去年共帮助它们出口了价值2亿美元的产品。

  记者:接受摩托罗拉培训有条件吗?会不会培训作为竞争对手的国企?

  赖炳荣:摩托罗拉不是搞慈善事业,明知是对手都要扶持它长大。一定是与我们结盟的对手才可以培训它。

  记者:现在国内已有好几家大公司上了手机,并且信心十足,如果中国企业里面出了能与你们摩托罗拉、诺基亚、爱 立信三大国外品牌抗衡的公司,您是什么态度,会采取什么措施?

  赖炳荣:中国市场这么大,谁都不可能垄断。21世纪中国一定会打出自己的手机品牌,大势所趋,这是不能改变的 事实。摩托罗拉的策略是结盟国企,压倒对手。摩托罗拉不仅生产移动通迅产品,同时也生产半导体产品,我们和国企可以取 长补短,相互配合。

  记者:据您估计,中国手机什么时候能成气候?国企和摩托罗拉结盟会有什么好处?

  赖炳荣:(伸出指头)三五年之内,中国肯定能打出自己的手机品牌。手机要成功,有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主要是元 器件在中国还未生根,你的需求量小,我的需求量很大,我们拿到的价格就不一样,但是你可以与我结盟。这是一个双赢的举 措。

  记者:如果国企买摩托罗拉的元器件,是不是需求量小也可能得到价格优惠呢?

  赖炳荣:一定要与我结成战略联盟才行。

  记者:您不止一次地说要结盟国企,压倒对手,看来你们三大手机商之间的紧张程度一点也不比中国的彩电争霸简单 ?

  赖炳荣:我们见面照样握手。对手也是朋友,心大一点不好么?

  我那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应该向美国总部请示,请示什么呢?我应该讲我该讲的话,请示了就不是我自己的话了。小高 尔文惊讶地捂住嘴巴叫“WHAT!”

  记者: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尽管您首先站出来发表了有民族良心的讲话,但事实上是不是很为难?

  赖炳荣:我那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应该向美国总部请示,请示什么呢?我应该讲我该讲的话,请示了就不是我自己的话 了。当时我也和其他的外企通电话,大家的意见是:我们都是外企,少发言,躲一下吧。摩托罗拉要本土化,这么大能躲得掉 吗?无论两岸发生什么事,被炸我都会心跳。我当时站在中华儿女的立场上讲:“这是令人愤怒的,是不能原谅的。”不知道 有多少员工为此写信谢谢我。那时适值我们的首席执行官小高尔文来华访问,在一块去见吴仪的路上,我告诉他:报纸已经登 了我的表态“此事是不能原谅的”。小高尔文惊讶地捂住嘴巴叫“WHAT!”一路上他看到中国民情悲愤,理解了我,回来 以后,他也和我一样讲了同样的话。

  我在中国5年,令我非常荣幸的是两个转折点恰好都有总部高层访华。第二个转折点是中美就加入WTO达成协议, 门户开了,很多外企都可以来华做生意了。这时我们的董事长来了,见到了江泽民主席。董事长明确表示:我们摩托罗拉除了 祝贺之外,不会放弃既有政策,这么多年在中国赚的钱一分都不会带走,而且还要把半导体带进中国。把资金留下,把技术带 进来,这对中国是最重要的,我问你,有哪个外企能这么承诺?摩托罗拉是唯一的。

  记者:摩托罗拉出于双赢角度为中国做了很多事,这是否体现了您本人的民族情?

  赖炳荣:我以前在Intel工作了21年,做到了副总裁,50岁了来到摩托罗拉,别人说我“发呆”,50岁了 还跳槽。其实我不是跳槽,是想为中国做点事情。现在我能够在中国建成摩托罗拉北亚中心,能够把半导体带进中国,深感心 愿已偿,该物色一个接班人了。

  记者:这个接班人有什么标准?

  赖炳荣:一定要有眼光,一定要是亚洲人。

  记者:在华外企里的高层华人一般还是来自港、台及东南亚的,什么时候能被真正本土的华人取代呢?

  赖炳荣:1994年我上任的时候曾发下宏愿:5年以后,希望我被真正的中国人取代。现在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 当时我们开始全面推行人才本土化,倡导全球一体化,但是我低估了困难度。中国人的智慧、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忽略 了对地道的外企操作的掌握及与总部文化的融合。

  记者:摩托罗拉今天的本土化成就是否和美国人的大气有关?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也必然要尽快地走国际化的 道路,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在探索国际化道路,您作为过来者对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本土化有信心吗?

  赖炳荣:关于本土化,日本企业是永远不会这么做的,台湾企业也没有这种趋势,欧洲公司也很保守。真正比较开放 的是美国企业。我在马来西亚滨州的住所周围,有13家美国公司,其中有8个是地道的马来西亚人执政,日本公司一个都没 有。美国公司特殊一点,其他国家会吗?

  中国企业刚刚走出国门,自己还未掌握运行规则,怎么能放心交给外国人呢?不过这也要看领导人的眼光和魄力。做 到本土化,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把管理体制做好。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