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经济观察:高校后勤社会化 是喜,是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8日 15:02 中国经济时报

  扩招逼着高校后勤改革

  今年全国高校扩招33万,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自是喜不胜言,但是学校方面却显得“措手不及”。

  学生宿舍严重不足,教育经费负担加重,师资紧张,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不够使用,食堂用餐高峰期拥挤不堪,洗 澡更是成为难题……面对这些,学校都苦于寻找解决的办法。清华大学把闲置或被出租、挪作他用的公房收回,改为学生宿舍 ;北京师范大学动员北京近郊学生办理走读,并发给交通补助费;北京理工大学返聘、续聘、延聘了部分优秀教师;中山大学 将下午的上课时间由原来的两点半调整到一点半,保证教室每天有11节课的使用时间……一时的措施或许可以稍解燃眉之急 ,但扩招给高校后勤带来的极大压力却是学校无法逃避的。据了解,到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 60万人。今后几年,每校平均将增加1000人左右。高校后勤的接纳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扩招计划的实施。“高校后勤 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已是不争的事实。扩招令各大高校不得不直面“后勤改革”。

  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化

  高校后勤改革,其方向是实现社会化。这在1985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指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又进一步明确。

  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以社会承担为主,高校选择的 办学需要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高校后勤包括教学后勤、科研后勤、生活后勤,其社会化也就是这三方面的社会化。采访中 ,一些高校后勤管理的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国外是‘社会办大学’,通过社会力量解决学生的吃住等生活问题,学校只负责安排教学与科研。而我们却是‘学 校办社会’,庞大的后勤系统已成为学校沉重的包袱:既增加教育经费负担,又分散学校领导精力,服务效率不仅低下,还占 有大量人员,制约办学规模扩大。”

  “高校后勤就像家中溺爱的小孩,越包越福利型,也就越成不了气候,成不了才。”

  “我认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春天到了。从教育来讲,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多项重大改革都将在今后几年内完成;从社会 来看,积极推进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住房改革、离退休保险改革,为后勤改革创造了条件;同时,高校领导,广大职工观念 发生了转变,也为后勤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专家指出,高校后勤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可以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现有高等学校的办学 规模扩大3-5倍,可以解决“独木桥”的问题……高校后勤是一个大市场。据悉,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后勤企业,已对我国 高校后勤这块“大蛋糕”虎视耽耽。目前就有一家欧洲最大的后勤企业,德国某公司已向北京一流大学发出合作信号,提出学 校出地皮,公司自主经营,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并一次买断经营权的要求。“狼”要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争取3-5年内 ,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与高校后勤负责人,在持乐观态度的同时,都认为,高校后勤改 革受制约的因素太多了,其举步仍然艰难。

  社会化难处太多

  “观念问题,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关键。”王富说。王富是教委原条件装备司副司长,从事高校后勤管理、研究工作1 5年了。

  据王富介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最早是从1979年开始的。近二十年来,一直围绕“什么是高校后勤社会化”、 “为什么要社会化”、“怎样实现社会化”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现在是方向已明确,问题落在“怎样实现社会化”上。“这 项改革,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学校的规模、历史、经济状况、基础设施、领导能力、地理位置的差别,决定了各校后勤改革 的模式、进度的不一样。这样就有一些校领导,在思想上有‘怕、等、懒、稳’的观念,对后勤谈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 起来不要,一边喊改革,一边还照旧的办法做。”

  王富说了一个例子:研究生毕业的北京某校后勤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总结,写了一份与本校实际相应的 后勤改革方案交与校领导,因校领导不懂后勤,不敢拍板说稍放再批,一放就不知何许年月了。

  “一些校领导不懂后勤,又不肯花时间去研究,所以不重视后勤改革;后勤职工,在工资与创收的双重利益下,安于 现状;高校师生也习惯了福利化服务,对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经济承受力较弱,后勤改革,需要三者观念的转变。”王富认为, 国家政府部门没有一个具体的单位主管、研究、规划、指导高校后勤改革,是其改革步子慢的原因之一。“经验出不来,整个 全局就像散沙一样,各个学校自己瞎碰,走弯路,没有很好的组织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善迈则认为,高校后勤改革没有政府、社会的支持,仅学校单方面是难以实现 社会化的。他说学校首先面临的是几千后勤人员如何安置转化的问题,他们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在社会各种保障制度不健全 的情况下,怎么解决?我国第三产业的不发达,进入学校的外来管理公司,能否提供规模化、制度化的服务?高校后勤涉及方 方面面的关系与利益,其改革是件棘手的事,实现社会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目前,一个市、一个区没有协调机构来支持学校操作这件事,而政府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仅在某一文件中有一句 话、一段话,并没有出台一个具体指导性的文件和相关的优惠政策。”

  北方交通大学的王老师告诉记者,成长到今天的高校后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些企业化的性质,但 又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存在,而是高校的服务保障系统。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不能完全照搬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能 像企业一样只以赢利为目的。鉴于高校后勤的这种特殊性质,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所以学校总是观望得多些、行动得少些 。

  王老师说,后勤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后勤社会化的客观环境如政治经济、政策法规、舆论环境没有很好 形式;后勤资产的利用和产权归属尚未很好解决;如何培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型的符合社会市场竞争的管理队伍,也是 高校后勤改革的一大难题。另外,“两头热中间冷”,中央、高校有很大积极性、有改革热情,但省市一级非教育主管部门对 高校的事情关心少、支持少、帮助少。

  办法总会有的

  面临诸多困难,高校后勤如何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专家、老师们颇有一番见解与建议。“后勤改革是个‘ 老大难’问题,‘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学院第一把手要亲自抓后勤改革。”

  “学校不能把后勤当作‘包袱’甩向社会,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试行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的 途径。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支持、理解后勤服务工作实现社会化。请后勤职工开展讨论,让他们知 道什么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化、并献计献策。”

  “后勤人员的安置、转岗可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实行分类,分开管理。老职工退休时仍按学校 事业编制人员退休,其编制缺额由学校收回,不足人员可由企业自行招收合同工、临时工顶替。”

  “在几所学校之间,可以联合起来,开办服务公司,让其逐步脱离学校,最终社会化。”

  “高校一方面要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高校承担和提供后勤服务,另一方面,要利用高校后勤现有的人、 财、物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经济实体。主动积极地占领校内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

  “政府应积极支持、指导高校后勤改革。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可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指导性文件,提出总体 方案和实施意见。在改革过程中涉及与政府职能部门有关的问题,政府要进行有力的协调,并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社会 上的服务公司,应积累经验,尽快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 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化。”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 社会化。”

  1996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指出:“后勤保障应逐步转为 经营性服务,在承包制基础上推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社会化。”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大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 行聘任制,加速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程挂钩。争取3 至5年内,大部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 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 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事业。”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