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透视:两代人眼里的京城药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0月10日 17:50 北京晚报

  老一代:一瓶青霉素能买一袋面

  今年69岁的杨绍忠,解放前在王府井的华洋西药房学徒,解放后曾任王府井医药商店的经理。这位药行老人对 西药房50年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他对记者说:“老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有西药房10多家,如和济、华洋、万国、华英、金 安氏、中法等,进这些药店的主要是外国人和有钱的中国人,一般老百姓吃不起西药,因为当时西药主要是从国外进口,价格 非常贵。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京城的抗菌消炎药奇缺,一小瓶青霉素针剂要几千块钱(当时的货币),几千块钱能买一 袋白面。您说西药的价码有多高吧?”

  金奕山今年75岁,曾在王府井特种药品经营部和王府井医药商店当过药剂师。他对记者回忆说:“老北京的老 百姓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人们看病一般都把大夫请到家里,诊断病情后,开出药方,看中医的病人到中药铺抓汤药,看西医的 病人到西药店买成药或找药剂师调配药,每个西药房必有药剂师,那会儿的西药店为什么叫药房呢?就有这层含义。西药店为 顾客调配制剂一直延续到60年代。我当时在王府井药店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当时驻华使馆的外国人和一些名人如张治中、南 翰臣、乐松生、梅兰芳等都曾找我配过药。‘文革’时,一般药房的调剂业务才取消,但王府井医药商店当时在北京的西药店 里规模最大,这项业务还保留着,如我们根据协和医院配方配的治胃病的西皮氏粉和根据皮肤病研究所的方子制作的硫黄软皂 等直到改革开放前才不卖。”

  跟中药铺一样,京城西药店的发展也走过不平坦的历程。由于西药品种有许多洋名,所以在极“左”的年代,难 免受到冲击。杨绍忠对记者回忆说:“1958年‘大跃进’时,王府井大街不能再叫王府井了,因为那时的人觉得王府是封 建的象征,改名叫红旗大街,两三年后才改回来。到了‘文革’,这条大街又改叫人民路。王府井改了名,以它命名的医药商 店自然也得改,当时叫工农兵医药商店,后来又改叫益康药店,直到1975年才恢复了原来的字号。‘文革’中,不但店名 改了,而且还规定售货员给顾客拿药一律不准说外语,因卖西药经常接待外国顾客,为此专门请示有关部门,答复是那也不能 说。外国人来买药,听得懂给人拿,听不懂就不拿,一个外国字也不能说。您说这能谈得上卖好药吗?此事惊动了周总理,最 后周总理作了指示,才解除了禁令。”这事现在听着像是笑话,可当时就那样。由此可见我国医药业的发展跟国内的政治经济 大背景有很大关系。

  新一代:一年卖出一吨人参

  进入80年代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京城西药店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这种变革是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不如说是老百姓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重视营养保健,迫使药店脱胎换骨。的确,改革开放 以来,京城的中药铺和西药店,甭管是老字号还是新字号,一直处于不断地分化瓦解和调整重组的磨合碰撞之中。如今,老百 姓进药店已不仅是为了买药,更多的时候是为寻求营养保健,面对这种趋势,再按原来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来开药店,您说 能生存下去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药店的变革,直接反映了京城百姓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讲究质量这两字了。

  王府井医药商店现在叫王府井医药器械公司,它的前身是北京市医药公司第一门市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第一家国有西药店。经过解放后的不断组合和调整,目前它的经营规模在京城同行业算是数得着的药店,经营的医药保健品和 医疗器械品种达5000多种,年营业额6000多万元。1996年,这家国有药店实现利税1044万元,人均年创利7 .15万元,居同行业之首。与40多年前相比,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您也许会说,药店营业额高这不是好事呀,药店嘛 ,买药的人多,说明有病的人多呀。这话搁20年前说有一定道理,现在却不然了,因为他们的销售额里营养保健品占了相当 大的比例。

  王府井医药器械公司的现任经理华男对记者说:“20多年前,我在药店当售货员时,有一天,林巧稚到我的柜 台买维生素E,这位著名医生一下买了5瓶。我问她干吗买这么多,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并不 是有了病才吃这些营养品的。什么时候人们主动买这类营养保健品了,就说明人们的健康水平真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 。’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进药店的人,买营养保健品的已明显增多,从这一现象就可折射出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

  华男告诉记者:“王府井重新开街后,我们的日销售额逐日上升,从8月25日到9月25日营业额达到了47 6万元。老百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医疗保健品上舍得花钱。面对这样一个大的市场,老的西药店必须转变原有的经营观念 。我们药店的变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北京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缩影。1995年7月,我们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使用了M IS信息管理系统,所有进销调存都输入了电脑,您在这买过什么药品和保健品,一个月以后都能在电脑里查到。过去北京的 西药店都是师傅带徒弟,别说是大学文化程度,中专生都少。现在我们药店大专毕业生占了近一半。老药店的店堂往往给人一 种阴森的感觉,现在我们的店堂宽敞明亮,为保留好药品特设了100多平方米的地下库房,保持恒温。过去,我们只售西药 ,现在我们不但经营西药、进口药,也经营中成药、参茸补品、保健用品、医疗器械、计划生育药具。当然,从全市来看,不 仅我们一家,所有药店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原有的中药铺、西药店的格局已成老黄历了,适应人们现代化生活和医疗保健需 要的新型药店已在京城遍地开花了。”(记者:刘一达)




>> 财经新闻 / 财经新闻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