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包连年涨价催生cha-tech族 古稀品有升值空间

2013年03月07日 16:00  南方都市报 微博

  很多坊间都流传说,大牌手袋都具有升值空间。于是有男人们问了,不知道这是女人为了给自己买款昂贵手袋在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是真的上了奢侈品的当?事实上的确有大牌手袋具有升值价值,但业内专家建议名牌包并不适宜成为投资品主流。

  名包连年涨价催生“cha-tech”族

  快到“三八妇女节”了,在某投行工作的黄女士准备犒劳一下自己。此前,她就看中了L V的一个经典款Speedy30,当时标价是6100元。不过前几天当她再去商场时,她发现这款包的标价已经到了6350元。“涨了几百元,不过自己喜欢,还是买了。”

  前不久LV集团对媒体证实对全球LV专卖店商品进行统一调价。在内地市场,其涨价主要针对Speedy30、Neverfull、Palermo等经典系列包袋,涨幅在4%至15%不等。奢侈品包里涨价的不仅是LV,包 括Burberry、Chanel、Dior等品牌也都无一例外地提高了部分商品的价格,幅度在5%-15%左右,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不等。

  很多经常购买奢侈品的人都清楚,奢侈品每年涨价几乎是个“铁律”。而这些消费奢侈品的人群,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涨幅越大,越有升值空间。因此,在一部分名牌消费者间掀起了囤积名牌的热潮。据了解,在名牌消费者之间还流行着一个叫做“cha-tech”的新造词,“cha-tech”就是“chanel(香奈儿[微博])和tech(理财)”的组合词,即消费者希望通过投资奢侈品来实现理财目的。

  限量款、古董包或有升值空间

  据了解,名牌包一般分为普通款、限量款、定制款、品牌IconBag(品牌形象包)以及Itag(一定要拥有的包)等几大种类。昨日,记者走访了市内寄售二手名牌包的门店,并咨询了奢侈品网上销售平台寺库了解到,限量款一般是刚接触奢侈品收藏人的首选,因为这些款比较经典,用户基础大,相对来说更具保值潜力。

  “有升值潜力的经典款,一般款式比较保守,有点老气。”黄女士说,像LV、gucci、burberry等这种品牌logo很明显的,应该就没有多大收藏价值,现在国内习惯买名牌包包的人也越来越开始有品牌意识了,喜欢低调的奢华,不大会买大logo名牌的了。特别是广告款,买的人多,日后价值不会太大。

  当然,这些包最初的买入价一般也在万元以上。她还建议说,因为内地市场的价格一般高于香港地区,选择到香港购买或许是低价入手的渠道,此外欧美地区每当到打折季时也能淘到更实惠的包包,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购买途径。

  除了限量款包,近年来古董包也是拍卖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投资品种。比如,奢侈品牌GU CCI就与佳士得拍卖会合作,高价搜购流落各处的古董古奇,试图拉抬商品价值,进一步带动买气。LV集团在市场上也有计划地在拍卖会搜购自己旗下的经典品,比如只要佳士得、苏富比[微博]拍卖会有人释出行李箱,立刻高价买进,成功拉抬其身价,以致一路飙涨。

  南都记者 刘艳艳

  专家建议

  名牌包不宜成为投资主流

  “就我个人而言,不太看好将名牌包作为一个投资品,毕竟它终究还是一个消费品。”寺库副总裁宋玉伟说,投资名牌包多是市场炒作因素作祟。“我们卖名牌包寄售,虽然也不乏几十万的高端包,但一般都不主张为了销售而渲染其保值升值性。”

  他还分析说,名牌包所谓升值,是因为品牌商每年都会对其价格进行小幅上调,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也就是大家眼里的升值,其实在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不涨价就意味着贬值。“虽然的确有部分产品有一定升值空间,但从投资角度讲,名牌手包转让时不如证券类资产方便,且转让途径较少、流动性差。”宋玉伟建议说,名牌包只适合做兴趣投资,不宜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正在侦查阶段
  • 体育科比42分湖人25分逆转 书豪12+3火箭负
  • 娱乐张柏芝张国荣珍贵合影忆逝水年华(图)
  • 财经国税总局: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没可能
  • 科技欧盟对微软处以7.31亿美元罚款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马未都:点评楼市新政
  • 读书民国五大美女间谍悲剧人生(组图)
  • 教育一套房挂七口人“空挂娃”让名校吃不消
  • 育儿英国一父亲吻婴儿致其感染疱疹夭折(图)
  • 陶冬:日本首相安倍的三道板斧
  • 朱恒鹏:财政养医的弊端
  • 石建勋:如何让城镇化推动新四化
  • 成思危:什么是智慧能源
  • 王小广:楼市到了采取全国统一限购的时候
  • 杨涛:谁是下一个全球竞争失败者
  • 第一穷人:中美地产泡沫略有不同
  • 姚树洁:你信住建部长因高房价而白头吗
  • 徐斌: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或较大
  • 朱大鸣:房地产十年调控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