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基金门庭若市 信托门前冷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02:25 金时网·金融时报
同是代人理财信托为何“火”不起来 FN记者 金立新 去年以来,随着股市的火爆,各类股票型基金成为众多百姓首选的投资品种,销售异常火爆,许多百姓甚至“闭着眼睛买基金”。为控制基金规模,许多基金在发行期间甚至不敢放开销售,基本上卖一两天达到预期规模就停止销售。数据显示,2006年基金首发规模接近4000亿元,新开户接近800万,“基民”总人数突破1500万。 与基金形成对比的是信托。从行业属性上看,二者所从事的都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基金可以做的信托大部分也可以做;从市场环境上看,基金和信托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但从结果上看,截至今年1月12日,基金规模从4586.88亿份增长到6631.86亿份,增长44.58%;基金资产净值从5579.18亿元增长到9411.65亿元,增长68.69%;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全年信托公司投资金融领域的信托产品199个,募集信托资金117.21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82.57%和101.49%。对比这两个数字可以发现,与2005年比较,去年一年中信托公司在投资金融产品的增长率虽然并不逊于基金,但在募集资金规模上却不及基金之“一毛”,整个信托行业投资金融领域的信托产品所募集信托资金也仅仅是一只基金的规模。为什么基金能吸引到让基金经理们都不能相信的大规模资金,而证券投资信托计划所吸引的资金却少得可怜?面对着同一个市场,进行着基本同质的业务,信托公司与基金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分析其中的原因也许又会有人用信托与基金“私募”与“公募”的理由来解释,从法律法规对信托公司200份限制的角度去阐释。但是,一个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的事实是:社会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人的手中。有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基金总规模已逾万亿元。按照这样的事实,公募与私募或者是200份的限制对于募集资金规模的影响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原因很简单,基金火爆的原因在于其高收益。有数据显示:去年63只基金年收益翻番。银河证券的统计显示,去年基金的平均收益超过90%。而反观信托的收益率,去年信托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71%。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公布的“2006年度信托公司盈利能力排行榜”显示:2006年到期的408只信托产品中,实际盈利能力前十名最高为16.26%,最低为6.50%。其中运用于证券投资领域信托产品的第一名是山西信托管理的“晋信稳健理财系列资金信托产品”,收益率为8.90%。虽然这样的收益已经很不简单了,但却无法与基金相比。如此强烈的对比,也难怪在股市火爆的相同背景下,基金“火”了,但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却“火”不起来。 反思基金“火”,信托为什么“火”不起来,原因或许有很多,但其中两点是信托公司不得不注意的。 首先是专业化。同样是专家理财,为什么在证券投资领域,信托公司的专家就“理”不过基金公司的专家?其中的原因究竟是政策约束问题还是自身不专业的问题?这恐怕是信托公司的管理者应该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在证券投资领域,与基金相比信托公司无论在人才队伍和行业研究上均无法匹敌。 其次是“为谁理财”的思维定式。按照有关法规,基金公司所取得的收益90%要用于向基金持有人分配。同样,我国《信托法》也明确规定:依靠信托财产所取得的收益应当归受益人所有,信托公司只能收取手续费。在去年的行情中,恐怕一个普普通通的股民一年的收益也绝对不会低于10%。而号称专家理财的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却不及10%,究竟是信托公司的专家们的理财水平不如一个普通股民还是另有原因?信托公司是在为受益人理财还是在用信托财产为自己理财?其中的奥妙熟悉信托公司运作的人都明白。 房地产圈内以敢说话而闻名的华远房地产公司总裁任志强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我的钱会交给外资银行打理。因为外资银行是用我的钱为我赚钱,而中资银行是用我的钱为他们自己赚钱。这句话用在信托公司身上同样试用。 任志强的这番话所反映的是人的一种心态,如果这个人成为了客户,这种心态对某一行业的规模发展就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关注信托的人都在呼吁信托做大做强,但是信托公司究竟如何才能做大做强?不解决信托公司的专业化问题和为谁理财的思维定式问题,恐怕即使是信托公司由私募改为公募,也很难像基金那样发展壮大起来。目前的理财市场中,银行来了,券商来了,基金来了,外资银行也来了。谁的理财水平高,谁真心为投资者理财,投资者就会认谁。因为毕竟投资者不是傻子。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