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距离成为第四金融支柱仍是梦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11:1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即使经历了生与死的锤炼,从规模、盈利能力及社会影响力方面来看,信托业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信托业距离第四金融支柱仍是梦想 证券时报记者 秦利 这是信托公司无法接受的现实———冰火能否相容?
中国46家信托公司终于亮出2005年成绩卓越的年报,但整个社会并没有改变对它们的负面评价。虽然全行业靠求变创新创出新的业绩指标,但行业知名网站用益信托工作室的调查仍然冰冷无比: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46家信托公司年报有大量水分,只有7%的人认为这些公司披露的年报真实可靠。 信任危机像一把达摩克斯利剑继续高悬在信托公司的命门之上。 这个调查结果让人联想到曾轰动一时的“内参事件”,去年新华社的一份内参描述了信托行业的种种违规行为导致可能的巨大金融风险,且揭露其面向公众的年报充满水分。该内参引起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一场行业的大规模清理检查因此而启动。 原全国人大《信托法》起草小组组长、信托专家王连洲一直在呼吁,不要因为泼掉洗澡水而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扔掉。“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个别公司的问题放大到整个行业,以为这里全是坏孩子”。在他眼睛里,中国信托行业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摔跤、犯错误,但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行业,它在中国走向财富的路上将担纲重要角色。 中诚信托董事长王忠民表示,信托公司没有造假的动机,因为信托公司目前都是私募性质,大部分信托公司都是区域性。“去年披露的30家公司都是行业里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觉得报表造假的说法不准确。” 在整个社会缺乏对信托行业认识、管理当局持续紧控信托业扩张的速度之际,信托公司实际上是在戴着镣铐前行。东莞信托总经理何锦成说,“信托公司就像是没有松绑的大闸蟹,松绑后会爬得很快的。” 根据国外信托行业发展的历程,中国正在富裕起来的社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拷问:中国信托业是否有能力成为金融市场的第四支柱? 行业去年大丰收 一些信托公司的净利润正在成倍增长。中海信托2005年的净利润从2004年的368万增加到了4920万元,增长了12倍。类似中海的情况非常普遍,几乎大多数信托公司去年净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行业统计数据有目共睹。 中国46家信托公司在2005年,平均净利润2877万元,管理信托资产达到206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41%,多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超过100亿元。 在这46家信托公司中, 87%的公司实现盈利,行业亏损只有13%;有60%的公司利润增幅超过20%;有65%的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增幅超过20%,最高增幅的公司国投弘泰信托达15365.27%。 在深谙金融业发展轨迹的专家来看,信托业进步可圈可点。2005年信托投资公司给投资者带来的年平均收益率超过4.8%,有些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超过10%,在金融行业中属于佼佼者。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也颇为支持这个观点。截至去年末,全国全部59家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信托公司不披露年报),拥有固有资产683亿元,负债191亿元,所有者权益492亿元;管理的信托财产2259亿元;这些公司原有1300亿元负债基本清理完毕。 事实证明,信托公司已经具备了管理较大规模他人财产的能力。2005年是信托公司恢复经营后兑付到期信托财产的第一个高峰年,信托行业全年共交付受益人信托财产723亿元、3812笔单一和集合信托项目,按期交付率达到97%。这在国外发达国家,也属于漂亮的成绩单。 主业边缘化 但中国信托行业高大楼宇的背后也藏着隐忧:想靠突出主业为生———管理信托资产———显然不能维持信托公司的生存。数据统计显示,与上年度相比,46家公司信托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在2005年,平均为38.60%;而超过50%的信托公司只有16家。相比之下,2004年时,已有21家信托业务占总收入过半,可见信托公司的主业正在边缘化。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信托公司信托财产的报酬率非常低。2005年,行业平均值为0.91%,最高的3.16%,最低的只有0.02%。信托资产报酬率低下迫使信托公司不能依靠主业为生,必须开拓其他业务领域。 大部分信托公司转向自营业务。在行业净利润排名第一的上海国际信托,去年收入2.61亿元,但来自信托业务的收入只占21%,为5490.88万元。上海国际信托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其他收入达到16717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64%。据悉其他收入主要是指股权转让收入。 行业净利润排名第二位的深圳国投,收入主要来自股权投资和担保业务收入;排名靠前的其他信托公司,例如中诚信托、江苏国投、厦门国投等,信托业务收入占比都在20%左右,对外经贸易信托也仅有14%。 在信托公司的视野中,其可投资的自营资产领域广阔。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基金与信托研究所统计,在信托业自营资产中,有25家信托公司涉足基础产业、36家公司涉足房地产业、35家公司涉足证券投资、42家公司涉足实业投资。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信托公司自有资产投资比例超过5%的,在基础产业有18家、房地产业有20家、证券业有26家、实业有34家。 有关当局对行业的大规模调研证实,信托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盈利模式单一。行业盈利大多来源于项目融资型业务所带来的信托报酬收入,这种融资型业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项目太分散,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不能支撑足够的盈利;同时,项目融资缺乏流动性,不能有效地抵制风险。 信托行业亟待解决的事情至此已经非常明确———如何形成核心盈利模式。 从生存夹缝中走出来 “现在信托行业内部竞争并不激烈,我们应该关注其他行业对我们构成的竞争。”深国投信托业务部高飞在东莞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巨大竞争压力,让信托行业忐忑不安,感觉被逼到夹缝中。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带着六家保险公司专门拜会了铁道部领导,探讨保险公司如何投资铁道部的基础设施项目。3月份保监会出台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曾被市场认为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将会采用通过信托渠道的模式,现在似乎出现了转向。受托人的资格被大大拓宽:除了信托公司,新增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等,信托公司想成为唯一受托人的梦想至此中止。 这类信托公司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故事,正在很多领域发生。资产证券化业务最早是由信托业提出并部署实施,但证券业后发制人,在研发和实施方面力度更大。证券公司借深沪交易所交易平台,使资产证券化业务速度迅速加快,并受到更广泛投资者的关注。同时,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信托公司又不敌银行的实力,因此在这两个市场,信托业基本失去了主动权。 在其他理财市场上,信托公司也面临着银行、基金、保险公司的挑战。受制于“信托投资人不得超过有200份”、“不能在媒体广为宣传”等限制,信托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从出生起就缺乏底气。 在理财市场上,信托公司几乎找不到优势。厦门国投总经理助理蔡先生说“信托公司的业务领域好像很广泛,但每个领域都遭遇咄咄逼人的专业机构竞争。现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基金都抢曾经属于信托行业的业务。” 东莞信托在年报中承认,信托公司在政策待遇上与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例如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和银行的理财产品,募集份额和资金规模都无限制,而信托公司就受到严格的限制。 曾经在业界颇有名气的重庆国投也承认,信托行业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够,理财业务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挤压,业务配套法规不完善,产品创新受制度制约,尚未形成成熟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信托公司开始思考突围之路。 5月中旬,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与中诚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京签署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这笔目前业界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金项目,到今年底交付的年金额将超过3亿元。 另外两家持有管理企业年金资格的信托公司也在厉兵秣马。 中信信托去年开始受托管理大连国际机场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年金基金,并为中国银河证券提供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服务。华宝信托则将企业年金部门从2级部门调整为1级部门。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信托公司也没有放弃。中信信托和中诚信托作为受托人推出了开元和建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信托公司金融创新、实现信托产品基金化、标准化和打造新的赢利模式的重要起点。 信托公司的投资方式除了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之外,还可以采用出租、出售、贷款、实业投资、同业拆放等方式,即投资范围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另外信托公司独有的破产隔离制度也决定了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 与前几年明显不同的是,企业年金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闸表明信托作为一种独特的财产管理制度,已经开始走出低层次的初始发展阶段,迈向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流范畴。 第四金融支柱梦 把信托业打造成金融市场的第四大支柱是很多信托公司的梦想。从国外历史经验来看,信托业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的信托业已经成为与银行、证券、保险并列的国家第四金融支柱。 但在中国,信托业距离这个目标似乎还很远。现在从规模、盈利能力及社会影响力方面来看,中国信托公司成为第四金融支柱的说法都不现实。信托公司还应该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 中国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目前的确不成气候。现有的59家信托公司总资产只有3000多亿元,相当于国内一家中型银行的资产规模;最会赚钱的上海国投净利润也才1.6亿元,而保险行业最赚钱的中国人寿净利润高达93亿元,行业第二位平安保险净利润也达到了42亿元。 定位也是个问题。“我们公司面临的一个很大困惑就是发展定位问题,公司为了这个事情开了很多次会。”厦门国投总经理助理蔡炎坤表示。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多数信托公司的难题。 “现在整个行业都缺乏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信托公司只能胡乱摸索。”一信托公司的人士对现有的监管政策以及监管体系颇有微词。他指出,目前信托公司的监管由银监会的一个部门负责,这种机构设置不能适应新时期信托业发展和监管的客观需要,也与信托业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目前信托法规建设的滞后与信托监督管理机构在级别和人员配备上的严重不足存在直接关系。 东莞信托总经理何锦成说,对信托公司来说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他呼吁监管层在政策上给予信托公司支持,只有政策明朗了,信托公司才知道如何走下去。 对于信托公司定位问题,上海远景律师事务所张远景建议指出,信托公司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做法。9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金融改分业为混业经营,绝大多数信托公司与银行合并成为商业银行的信托银行,业务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是混业经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混业时代将逐步形成,在非政策性调整情况下,信托公司应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发挥信托管理人才优势,扩大优势,提高效益并防止人才流失。” 另外有人士建议,随着国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明朗,信托公司可以有意识地和银行等大机构合作,将自己纳入到主流的金融体系中,“信托公司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发展,但融入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比较快捷的发展方式,在理财需求日渐多样化的情况下,信托公司肯定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