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咋就成了成人交往的筹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 12:20 中国新闻网 | |||||||||
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按照华人社会的习俗,守夜后就开始派发压岁钱了。新加坡的银行早几天就开始忙碌起来,有些甚至排满了等着换两元面值新钞的顾客。一些机构也跟往年一样,准备了大量的红包封,大家一起迎接春节的人情高峰。 但对于经历过中国春节生活的人来说,在新加坡过年可以用轻松来形容。人情往来、贺岁拜年、请客送礼都十分简单。上门拜年,多是两个柑桔,派发红包,多是十元以内,也
华人社会在春节期间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清代诗人吴曼云曾有《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关于“新年”的内容中,专有一首描述压岁钱:“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大街玩具商量买,先买金鱼三脚蟾。”过去的压岁钱,单纯为了孩童的快乐,不在多寡,只在心意。 在1970、80年代,中国的压岁钱也多是数元左右,和新加坡一样。但是新加坡一直“原地踏步”,中国却青云直上,成为占据生活开支的不小负担。 现在的中国,压岁钱已让很多人感觉不堪重负。北京日前有媒体进行专项调查,在150个孩子中,在猴年拿到压岁钱最多的高达5000元人民币,28人超过1000元,最少的两人为100元。 这并不算令人惊奇。有些孩子可以收到数万元的压岁钱,媒体曾报道几个七八岁的小孩,春节后上餐厅吃饭,点菜娴熟,一顿吃掉好几千块不在话下。 孩子的“丰富收获”是大人的沉重负担。很多人表示,对压岁钱有三怕:一怕漏送了。压岁钱多少事小,拂了人家的面子事大。二怕送少了。有时不光孩子们不懂事,大人们也像孩子一样,以钱论交情。三怕送晚了。要是送晚了,那就有不敬的意思。 与新加坡多年维持压岁钱标准不同的是,中国人在“抱怨”这一负担的同时,也坦然接受标准应随着社会收入上涨的现实,虽然人情支出很多时候大大超出收入的增长速度。 从80年代的两元、五元,到现在至少百元出手,若再将平时的各类节庆礼尚往来联系在一起,分析天价月饼、万元年夜饭的出现,不难发现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已渐渐改变,人际关系需要金钱维系,也从金钱多寡判定人际关系的重量,孩子的压岁钱是做给大人看的。 这就是很多收入微薄的家庭需要硬撑颜面的原因。 过去纯粹取乐孩童的消遣,演变为成人交往的筹码,虽然中国人不乏对这类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是好几次的调查都显示,大多数人不赞成取消压岁钱。 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包括压岁钱在内的诸多人情文化,都是中国人生哲学的重要部分,深深渗透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之中。越重视、越在乎这些人情,就越发会产生处理细腻而错综复杂的细节和讲究。(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周兆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