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从源头堵住乳制品抗生素残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0:06 中国质量报 | |||||||||
近日有传媒援引来源不确切的消息,对所谓抽查中发现乳制品抗生素残留超标的问题进行了报道。而根据本报记者对位于哈尔滨的国家乳制品质检中心和位于呼和浩特的国家乳制品及肉类产品质检中心的有关负责人的采访得到的信息表明,这两家中心近期在各种针对乳制品产品质量的例行检测中并没有发现抗生素残留超标的问题。这意味着,目前在市场上包括牛奶在内的大多数乳制品、尤其是规模大品牌响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仍然值得信赖。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尽管抗生素的问题在乳制品中并不严重,可是由于一些饲料加工企业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乔光华教授目前正在领导他的课题组对乳品行业中包括生产企业、奶农、饲料加工企业、流通渠道、产品等诸多环节之间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研究。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球食品安全论坛”上他曾明确地发出警告:为了整个乳品行业健康发展,我国乳业必须在食品安全方面达到更高的质量安全标准。 “药物残留特别是抗生素等药物的残留,已经成为乳品安全的主要隐患之一。”乔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和他的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般奶牛患乳腺炎的可能性在30%左右,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即使是在治愈后的3~4天内,抗生素也会在奶牛的体内残留,移行到乳腺里、牛奶中。 相关实验证明,抗生素对热的稳定性一般较高,牛奶加热杀菌无法消除抗生素残留。因此,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被加工成消毒奶等乳制品后,仍有部分抗生素残留。 据了解,国内企业现大多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原料奶的生产,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比较松散,奶牛的投资风险都由农民承担,而这种经营方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使农户避免投机行为,难于监控农户在短期利益驱使下的不规范行为。按照国家规定,生病奶牛一般应该在停药5天后,才能将其牛奶加工成乳制品。“但一些奶农受利益驱使在奶牛生病服药期间依旧给牛奶公司送奶,如果检测体系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牛奶的抗生素问题就会自然形成。”乔光华表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奶站或乳品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奶牛或牛奶的问题,而且对每家农户每头奶牛都进行全面检测是不可能的。令乔光华颇为忧虑的是,这种检测基本上是一种事后的质量控制,无法从源头上确保原料奶的品质安全。 “病从口入”这句传统谚语同样适用于奶牛。乔光华认为,奶牛的饲料安全问题是乳制品安全的另一源头。据他介绍,有些饲料生产企业只做表面文章,为了降低价格加入大量低质蛋白饲料等,导致产奶效果差,损害了农户利益;有些厂家为了迎合用户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在饲料中添加大量的人工色素、人工香味剂,使饲料的外观颜色金黄、香气扑鼻,而内在质量低劣;还有的奶户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和添加剂。上述一系列现象导致奶牛饲料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到牛奶的品质。此外,奶牛户饲养管理的科技水平较低,也影响了牛奶的质量与安全。 “要解决我国乳业食品安全的问题,需要政府、饲料和乳品加工企业以及奶户、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协作。”乔光华建议从5个方面入手。 首先,采用和推广“公司+奶牛小区”的方式,对奶源从饲草种植和奶牛的营养均衡、挤奶工艺和牛奶离开牛体后的品质控制、牛群繁育和牛群健康三个方面进行原料奶的全过程监控。乳品加工企业必须走规模化饲养的路子,对奶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维护,真正做到“从田头到餐桌”完整的供应链全程管理。要变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事后检查为事前参与、事后预防。 其次,依靠科技、开发新型兽用中草药。在目前奶牛家庭分散饲养、短期内还难以大面积推广奶牛小区的条件下,应该开发新型中草药。由于中药的副作用小,在牛奶中的残留少,而且危害小。应该成为我国解决牛奶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是完善企业的奶牛检测管理程序和技术。要制订严格具体的奶站操作规程,完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水平,使“有抗奶”无法进入加工企业,不能在市场销售。要建立奶户、奶站、加工企业间的牛奶质量责任系统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与制度、防治不法奶户、奶站的投机行为。 四是加强对饲料安全的管理,饲料行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 他最后还强调,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要针对“抗生素奶”的问题加强宣传,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了解“有抗奶”的危害,增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和监督意识。 不过,尽管整天都在研究乳制品安全问题,但乔教授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他自己是否饮用牛奶的问题时仍然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为他相信大企业的检测手段和产品质量依然是可信的,“小企业的产品就很难说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 作者:本报记者 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