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网上搜“何晓群”,有2400多个条目,在“何晓群简介”中,主语前面常常有一堆头衔、后面有一大段的卓越成果,为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威严、博学、忙碌的学者形象,于是预感采访的难度愈发大了,心中的底气也愈发不足。
在我们约定的采访时间,我准时敲开了何教授办公室的门,身穿浅蓝色牛仔裤、深灰色夹克衫的何晓群教授已经在等我。刚刚坐下,何教授就忙拿纸杯为我沏上了一杯茶,让我
顿时感到了几分放松和亲切。何教授到人民大学教书已经有整整十个年头,在被人大挖来之前,他从教于陕西财经学院。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他,和很多那个时候成长、过来的人一样,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和挫折,出生、成长于农村,做过民工,当过民办教师,但是一种极力想改变生活状况、渴望从农村出来、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强烈念头,使得他与当时的同龄人相比,显得是那么的早熟和与众不同。何教授很早就明白,做事要一步步、踏踏实实,没有捷径。他还清楚的记得,在他12岁的时候,他看到在农村学木匠能使生活状况好一点,但是家里没钱给他买木匠用的工具,怎么办?当时,用麦秸编制草帽用的麦秸条可以卖钱,于是在别的小孩都在玩耍的时候,他一个人靠在墙根下不停的编麦秸条。一卷才可以卖一毛钱,但是他不泄气,一点一点做、一毛一毛攒,终于攒够了几块钱买了木匠工具。他笑着回忆说,12岁的他做的小椅子比他二十几岁的堂兄都做的好。做事踏实、认真的习性,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渐渐内化为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何教授对自己另外一个简洁的评价就是能吃苦。他说,虽然目不识丁但异常吃苦耐劳的母亲,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处世风格、他的工作态度、乃至他的生活态度。他说小时候家里要给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在陕西师范大学教书,母亲就挑起了家庭劳动的重担,在生产队里,用独轮车推土,母亲和男人一样干,甚至比男的干的还快、还好,生产队算工分的时候,母亲总是排在前面的。母亲对年幼的他影响颇深,现在,何教授出奇的忙,忙着学校的科研、忙着学生的课业、忙着指导硕士博士生、还要忙着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为各个企业管理者讲课、推广六西格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但是他乐在其中,享受苦中之乐。
出身于社会底层,经历丰富、一生几许坎坷的何晓群教授,现在还热心于公益事业,非常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如民工、失业人员、流浪者,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作为九三学社中国人民大学主委、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常常为这些人员的生活奔走、疾呼。他的一个学生说,有一次何教授在街上看到一个卖水果的小贩被城管的追着跑,险些出车祸。他很气愤城管的这种工作方式,于是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在何教授的办公桌上,我还看到了一堆学生送给他的贺年卡。随手抽出其中的一张,一位经济学院国贸专业的学生在上面写道:“您的足迹遍布在中国河山,带动大批企业实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迎接来自世界顶级企业的竞争和挑战;您声名鹊起、声望日隆,却又认真、负责地耕耘于三尺讲坛;您的课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高屋建瓴,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是外系选修课的学生给他的评价,何教授笑笑:“每年都会收到无数张这样的贺卡,这些学生有点太夸张、太煽情了。”但是,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却是发自内心的。
作者:本报记者 甄书秀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