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全球钢铁市场经历了一个不平凡时期,在这一时期,短缺成为最显著的特征。钢材价格一路飞涨,由此带动产能快速扩张。来自国际钢铁协会的报告称,2004年前10个月,世界粗钢产量达8.542亿吨,同比增长9.3%。据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初步统计,2004年全球钢产量将达10.5亿吨。
在全球大炼钢铁的大背景下,世界大型钢铁企业纷纷投资中国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2004年,包括阿塞洛、新日铁、米塔尔集团、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和韩国浦项钢铁公司等在内的国际钢铁巨头,纷纷宣布其在中国的投资计划。
这些钢铁巨头纷纷扎堆中国,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是钢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机电、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钢材消费强度在增加,这一态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已连续3年实现钢材消费量持续高增长。2002年,中国钢材消费量为世界总额的22%,2003年增至27%。
二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软肋”,给国际钢铁企业提供了众多“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产品结构看,中国钢铁产品中高技术含量的板材比重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有竞争力的产品。2.从区域结构看,区域结构不合理,产量集中在华东、华北,占中国总产量的1/3,而作为钢材主要消费区之一的中南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产能不足。华北地区缺水少电,不宜再扩大钢材生产规模,但产能仍在快速增长;而中南地区需求缺口巨大,且广东、广西等省具备良好的海运条件,水资源丰富,却未能有效利用。3.从企业结构看,中小企业产量增长超过大中型企业,产业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4.从资源结构看,对国外铁矿石的高依赖度,增加了中国钢铁业的脆弱性。国内铁矿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进口量逐年增加。
2004年,国际大型钢铁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国内的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的质量压力,应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借鉴国外钢铁企业发展的经验,大力推动钢铁企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优势企业,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范珊珊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