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在世界上已稳居“专利大国”行列。两年来,我国专利不断传出的“利好”消息,让不少人沾沾自喜。然而专家提醒,从总体上看,我国既不是知识创新强国,也不是技术创新强国。
“评价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重要的是有效专利的拥有量,而不仅是发明专利的多少。”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张平认为,尽管是科技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在申请之
后,也要经过能否授权、能否维持、能否应用、能否产业化等一系列“考验”,才能断定其是否对产业和经济、技术发展起推动作用,是否为“创新”的有效专利。
实际上,我国申请的专利授权量并不高,多数专利难以维持,能够应用的更少。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表明:在目前我国224万多件专利申请中,已获授权的才123万多件,其中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仅65002件,而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为116190件。
专家调查发现,我国不少专利在授权2至3年后就因维持费等原因放弃了。以我国某名牌大学为例,从1985年到现在共获得专利190项,而维持下来的仅110项,维持的获权专利中进入市场的不到10项,产生经济效益的更是寥寥。
张平还提醒说,目前国外企业在北京设立的研发基地达100多家,尽管它们聘用的研究人员都来自国内,可产生的专利归这些外资控股机构所有。“统计发明专利是按照申请人的地址计算,并没有主体性的区分。因此,增长的专利申请中,是否都属于我们自己,还要画一个问号。”
目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的国内企业只有几千家,这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达26万家、企业总量数以百万计相比,悬殊实在太大。
这与过去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不无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吕薇介绍,2002年,国内每项技术交易的合同金额平均仅27万元人民币;而同期从国外引进每项技术的合同金额平均为286.38万美元。
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已超过50%。但其中最大的三项出口产品中,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们只掌握60%,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只掌握50%,57项DVD关键技术只掌握15.8%。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的担忧正在成为现实: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我国DVD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偏低的行业面临着严峻的知识产权纠纷,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
事实上,我国不少企事业单位不是缺少研发,也不是没有成果,而是缺少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让不少研发成果“白费力气”甚至流失。
作者:李薇薇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