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五六十米高的脚手架,极目远眺,海天一色。俯瞰脚下,金山区这片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布满锅炉管道。
实在无法想像,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芦苇野长,海鸟乱飞。如今,这里已是一个竣工在即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
“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与英国BP公司出资设立的中英合资公司,总投资27.48亿美元,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其中,9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是整个工程的主体装置,也是目前世界上单线产量最大的乙烯装置之一。”上海赛科项目现场总指挥张志良介绍说,“在这世界级项目的安装中,业主对工程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选择了国内最为优秀的施工单位,然而考虑到目前国内施工单位安装和检测还未彻底分开,在质量管理上存在一些弊端,因而率先在国内实行第三方质量检测,对工程质量实行双保险。”
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被列为2004年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十五”规划的重点石化项目之一。作为世界上巨型石化企业的合作,它汇集了中西方思想文化和现代的管理理念,并且有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他们称之为“赛科模式”。
“赛科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由承包商、监理或咨询机构、赛科项目工作人员(含赛科委托的第三方)、政府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四个方面组成。从现在来看,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赛科工程建设部主任朱诚钢指着墙上的示意图介绍说。
那么赛科为什么想到采用第三方抽检策略呢?在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工程建设部的工作人员给予了回答:“以前,国内搞项目建设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自己施工,自己检测。形象地说,这样就好像左手在监督右手,这怎么能监督得好呢?为此,我们决定采用施工单位自检、第三方抽检、X光底片第三方全面审核复评。”这位工作人员拍了拍身边的管道,“你们看,这么多的管道和锅炉,在工程施工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们的焊接质量问题,还有就是材料的正确使用与否。”
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在90万吨乙烯装置的重要部位———裂解炉辐射段炉管,里面的焊接不合格,被第三方检测单位用内窥镜检查出来。开始,法国承包商不服气,后来看了内窥镜照片后不得不承认,专门派人返修,而且保用期由1年延长到5年。
在工地旁边的一间平房里,全再哲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对着强烈的日光灯管看施工队送来的X光片。“每天平均要看上700多张,这一年多,就看了20多万张吧。”他指着办公桌里成堆成堆的底片说。
下午,我们在工地上看到几个正在进行抽检的第三方检测人员。他们运用光谱分析,对几条管道进行材料分析,光谱分析仪器上清楚地显示了各种材料的名称和含量。
“材料的使用是否正确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工程高峰时期,几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有1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各种管件、零件成千上万,外观一样,非常容易用错。一旦用错,后果不堪设想。很容易导致腐蚀、泄漏甚至爆炸。”赛科工作人员坦言。
这种担心并不多余,负责赛科部分项目抽检的中国特检中心研究员李邦宪告诉记者,他们曾在乙烯装置上发现有40多个地方材料用错,“在非常关键的部位,本来应该使用合金钢材料管件,但用了一般碳钢管件。”据了解,另外一个抽检单位还在丙烯烃这个剧毒的装置上,发现本该使用超低碳不锈钢弯头、管子、阀门的一些部位,使用的都是普通不锈钢。
全师傅和另外几位同事都是中国特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他们同时工作的还有中石化、上海石化的两家检测单位。就是他们这3家单位,运用射线检测、光谱分析、渗透检测等方法,对上海赛科90万吨工程进行第三方抽检,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
据张志良介绍,在10月11日到15日,中石化集团公司专门组织专家团对赛科工程进行了质量大检查,有4位专家专门检查了11家检测单位和3家第三方抽检单位,只发现了一些属于程序上的小问题。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以提供国内紧缺的高质量、多规格、宽覆盖面的石化产品228万吨,可以在汽车零部件、ABS工程塑料、医药、家电以及农用膜方面大量替代进口。
作者:本报记者 罗 兵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