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北京市图书批发市场看到,卖得最火的是考研辅导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十几个大学的出版社一溜排开,展开竞争架势。
看似热热闹闹的考研辅导书的销售,并没有让书商感到欣慰。一位书商表示:“考研辅导书太多了,辅导书的内容和形式却大体相似,是个大学出版社就出这样的书。这两年能
卖出去的不多,积压的倒是不少,只好再退给各大学的出版社。”
其实,何止是考研辅导书泛滥,走进北京的任何一家大型书店,都会看到考试辅导书、少儿图书、名著翻译、词典大全等选题重复的书籍,甚至有50几个版本的《红楼梦》、《西游记》。如此泛滥成灾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积压。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2003年,库存积压图书近50亿册,多家出版社都有积压资金的现象,造成了出版社的经济困境。
我国出版业现状可谓“量多、点散、格局乱”,各大部委都有为自己服务的专业出版社,大多数省市的出版布局基本雷同。这样的格局一方面使出版社受到地域壁垒,在空间上难以进行扩张,而僵硬的专业分工,又形成了人为的壁垒,限制了出版社业务规模上的扩张;另一方面,出版社在人事、分配、财务、经营等方面受到管理部门的控制,使产业内也不存在劳动、资本等要素市场。
在我国出版社一直难以发展壮大的同时,国外出版集团却看中了我国的市场,寻找机会向出版业渗透。图书出版年盈利50亿美元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在我国开办了网上书友会,已发展了数百万名会员。
实际上,为了打破这种条块分割的现象,应对WTO带来的挑战,从1999年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辽宁省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集团等集团军。2002年4月,一艘更大的航空母舰———中国出版集团成立,由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13家单位组成。
然而,出版集团组建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出版集团当前的总体情况和国家预期有一定差距。只有辽宁、上海等进行了内部资源与组织结构的重整,大部分集团仍在维持原来格局;没有借重组产生‘化学反应’,甚至各自为政、集团空壳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魏玉山说。
组建出版集团,本来是为了发挥集团资源优势,然而空壳集团内各个出版社依然各自为政。如成立一年多的中国出版集团中的13家出版社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一家不愿透露身份的出版社人士说:“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
其实,由于组建后一直没有得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出版集团一直有怨言。已经组建的出版集团当中,除辽宁出版集团外,其他几家定性最终还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集团的建立,似乎只是原有出版单位的出版集团拼合,实质只是“翻牌”公司。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显然束缚住了出版集团在市场中大显身手。据了解,许多出版集团目前仍沿袭社党组领导管理委员会,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有的出版集团似乎较接近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了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但董事会成员也不是股东大会选举的,成员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或任命的,董事长集党委书记和总经理于一身,不符合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位出版业资深人士说,组建的一些集团公司,仍然没有脱离旧体制模式,仍然是区域、部门产业的翻版,换汤不换药,这种靠行政方式组织的集团化,其实并不能解决区域、部门分割形成的分散。
作者:段朝华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