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服务业称谓千变万化 从业人员有了职业身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 19:17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11月25日电(记者姚剑锋)21岁的何英华在一家酒店任职,当朋友问她具体做什么工作时,她说:“我是垂直交通管制员。”朋友们很不理解。

  “用以前的话说,我就是电梯小姐。”何英华解释说。在很多人眼里,电梯小姐无非是在电梯里按按电梯钮而已。何英华也曾这么认为,并为这样的工作而在朋友们中间抬不起头来。然而现在她却是酒店最受欢迎的人。

  原来她为了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利用一段时间对酒店深入了解。当住客步入电梯时,她用亲切的语音为乘客介绍酒店各楼层的功能,并帮助住客们解决一些问题,热心周到使许多住客对她都连声赞叹,酒店也以她为骄傲。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称谓上也千变万化。在沈阳的一个修皮鞋店铺门前,“皮鞋医院”的牌子非常醒目,店主自称“院长”;像“园丁”也改叫“景观设计师”;“厨师”改叫“厨艺总监”,等等。

  东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译如说,这么多人动脑筋改称谓,虽然有包装炒作的成分,但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服务性工作有了积极的理解,自信得到提升。

  过去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以及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很长时间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身份上被歧视。李译如认为,服务行业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从“身份性”恢复了“职业性”。如保姆,“仆人”“佣人”曾是它的称谓,身份特征很强,如今当越来越多人需要保姆时,保姆已成为一种经过社会分工后的职业,不再被人瞧不起,现在也被“家庭服务员”“家政助理”“家政秘书”等称谓取代。

  沈阳一位法理学者认为,人的平等性在于社会资源面前的一视同仁,劳动者的平等也应该这样。几十年前,中国前政府总理周恩来在马路上和一个清扫工人亲切握手,周总理告诉那个工人,总理和清洁工都是一种职业,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这一幕曾鼓励了一代中国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到2002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21万,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了30倍。各种服务行业的职业培训也慢慢热起来。据了解,目前,在沈阳的服务类职业培训班就有500多个,近10万人次参加培训。(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服务业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