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8日,贵州仁怀市又添美誉,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将“中国酒都”称号正式授予仁怀,有关专家学者的评价是,仁怀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国酒茅台这一享誉世界的品牌,其区域酒生产规模与文化特性已初步形成,并在国内首屈一指。
一个月后,酒都仁怀便经历了一次小小的尴尬,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当地经销商将除茅台集团之外的仁怀白酒全部下架,不予销售。当然,仁怀类似经历已不是第一
次,随着白酒销售旺季的临近,此事还是带来了一定影响,有说是外地的地方保护主义所致,也有人将矛头直指仁怀的白酒质量,认为仁怀白酒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10月下旬,记者在仁怀经过一周调查采访后发现,仁怀白酒在中原地区被下架,它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中国酒都”这块金字招牌给仁怀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而仁怀酒业显然还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付这一切,同时,仁怀白酒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仍未引起相应的重视。管理之忧
仁怀的空气仿佛永远是静止的,因为在那里你总能闻到四处弥漫的醇香。据当地政府有关数字表明,这里近几年来每年生产白酒在6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白酒总量的1.5%左右,2003年,仁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酿酒业产值占60%以上,酒业收入更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的88.7%。
但仁怀境内究竟有多少酒厂,恐怕没人知道其准确数字,当地政府对外宣称有大小酒厂506家,记者在工商部门了解到,获准工商注册的酒厂有320多家,而从质量技监部门那里得知,获得工业品生产许可证的仁怀酒厂为132家。同样,仁怀的白酒生产企业持有多少品牌也无人知晓,有说是2000多个,有说是3000多个,有的酒厂名称已注销多年,至今却仍有人在使用其品牌。
在仁怀白酒行业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订单生产”,即接到订单后才开始生产,以订单决定产量,这样的酒厂不生产原酒,需要时从别处收购,因为有的小酒厂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生产,不能进行包装销售,他们把生产出来的原酒卖给一些具有品牌的酒业公司。所以,在仁怀市的大街小巷两旁,到处挂着“××××酒业公司仁怀办事处”的招牌,很多这样的办事处是找不着人的,但按着招牌上留下的电话打过去,会有人接听介绍业务,如果客户提出参观生产基地,对方也可以约定时间。有知情人告诉记者,不生产原酒的企业常常是几家共租一个原酒生产基地,今天这家公司有客户要看生产现场,基地就会挂上这家公司的牌子,明天那家公司需要,就挂上那家公司的牌子。
在一位熟人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几家酒厂,其中一家酒业公司在国内部分地区还小有名气,该公司成立不久,可为了显示自己的酒够年份,就用了一些办法把贮酒罐弄得有些陈旧。熟人说,别看这一层楼的罐子,里面装的不是水就是酒精,只有三五罐装的是酒,用来让客户品尝,而且还是从其他地方买来的。
这位熟人还说:“由于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的疏漏,一些酒厂即使获得工商注册和工业品生产许可证,但并不代表厂家就能按照相关工艺生产白酒,更别说那些既无工商注册又无生产许可证的酒厂。只有那些有能力做市场做品牌的酒厂才会有自己的原酒基地,而这样的酒厂占总数的20%还不到。”
当地政府大约也意识到了管理上的问题,在评上“中国酒都”之后,从10月份开始对该市白酒生产企业进行彻底清理核查,负责此项工作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核查工作刚刚过半,他们不便对仁怀白酒行业状况做任何评价。品牌之忧
仁怀坐拥国内独一无二的酿酒自然环境,并且有着历史悠久的酿造工艺,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白酒品牌仅有小糊涂仙、怀庄、酒中酒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所以,当地人把除了茅台集团之外的白酒企业统称为“中级酒厂”和“小酒厂”。
也许正因为有了茅台,仁怀人更愿意在这棵大树下乘凉。10多年前,在仁怀靠做假茅台发家的人难计其数,随着市场日渐规范,茅台集团的打假力度逐年加大,很多人已洗手不干,有的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开始了正当经营,但极少有人愿意去做自己的品牌,有人想做也做不了,因为侵犯知识产权、跟随假冒、打擦边球、钻空子等行为在仁怀白酒业中层出不穷,稍有名气的白酒企业在这方面吃尽了苦头。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出自仁怀的白酒商标至少有二十种与茅台集团的商标相似:圆形、使用红蓝白三色、以及五星点缀。事实上,这些白酒企业与茅台集团毫无关系。此外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跟随假冒,混淆视听,比如近年风靡一时的“小糊涂仙”并非出自糊涂酒业公司,而是云峰酒业的产品,茅台集团出了一个“茅台王子酒”,立即就有企业跟着出一个“特制王子酒”,习酒公司有一个“五星习酒”,紧随其后叫“特酿五星”,而消费者很难明辨就里。
由于其他白酒品牌力量的缺失,仁怀的白酒行业实际上是由“国酒茅台”与“茅台镇”这两块牌子在支撑,而且品牌资源正被恶意透支,其主要表现为一些酒厂和经销商借着“联合生产”或“许可生产”的幌子,打着茅台镇的旗号,在外地进行白酒包装。有人把这一现象归咎于贵州的税收政策,以茅台酒与五粮液为例,2003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为30亿元,利税为13亿元,占45%,而五粮液在2002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为30亿元,占30%,由此可见,其他地方对白酒业的税收政策比贵州宽容。一位酒厂老板说:“不是我们不想做宣传,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但宣传多了,就会引起重视,尤其是税收部门的重视。”或许这是仁怀白酒企业不愿做大的又一原因所在。
国礼酒业公司是记者以真实身份进入参观的一家企业,该公司经过六年的打拼,其主打品牌“内宫酒”才小有名气,公司董事长李红勇对当地酒业同样不愿加以评说,只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仁怀的白酒企业真的很难,要做自己的品牌就更难。”
为保护茅台镇的地域品牌价值,早在2002年,仁怀市政府出台“仁府发(2002)27号”文件,其大意是不允许仁怀本土酒厂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分厂),时至今日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河北、安徽、山东等地都成了茅台镇酒异地“生产地”,当地质监部门在2004年均查获多起类似涉嫌违规的白酒生产行为。质量之忧
仁怀市酿酒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市人口的40%,无论谁家都会有一个三亲六戚与酿酒工作有关,因此当地人对于白酒的质量有着深刻的认识。仁怀市的茅台镇一直被公认为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当地人喝酒时从本能上拒绝其他香型的白酒,或者说他们更为熟悉白酒的酿造过程,他们始终认为酱香型白酒要比其他香型白酒具有喝后不上头不口干的特点。
据介绍,酱香型白酒是典型的酒勾酒,即以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酒勾兑而成,一般在勾兑过程中不添加其他成份。浓香型白酒是以蒸馏水将原本烤至80度左右的原酒勾兑至所需度数,也有以蒸馏水、食用酒精、原酒相勾而成的,浓香型白酒在勾兑过程中需加入香精等成分。原酒是白酒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白酒的价格与质地,当年山东“秦池”的衰落,就是与被曝其原酒不足而从四川等地购买原酒有关。
就我国白酒总产量而言,酱香型白酒产量较低,不到2%,加之原先对酱香型白酒消费群体的培育不够充分,因为很多消费者一开始难以接受酱香口味。为迎合市场需求,仁怀的白酒企业也开始大量生产浓香型白酒投入市场,但仁怀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远不如数百公里外的泸州、宜宾等地成熟。以烤酒为例,茅台酒为保证质量,每百斤粮食仅烤酒20多斤,仁怀其他酒厂烤40~50斤,而在泸州,每百斤可烤酒60~80斤,因此,仁怀的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所需原酒便从泸州购买。
更有甚者,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一些企业本身没有原酒生产基地,也没有固定购买对象,因而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在这方面,经销商们的感受最深,广东一酒类经销商曾代理仁怀某品牌白酒,由于质量不稳定造成高达百万元的损失,11月8日,这位经销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仁怀是一个出好酒的地方,但仁怀不愿意做好酒,只想着做一单算一单,白酒与其他产品不同,即使理化指标完全相同的两种酒,但到了消费者的嘴里,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味道。”
尽管当地政府明文规定本土企业不允许到外地设立分支机构,但对于到外地去购买原酒的行为却没有明确的态度。10月27日,记者与仁怀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谈到这一现象时,该官员说,仁怀酒业的主流是好的,白酒市场是一个大市场,仁怀的企业到泸州去购买原酒,同样,泸州的企业也到仁怀来购买原酒。显而易见,泸州的白酒企业到仁怀来购买原酒是为了提高质量,仁怀的白酒企业到泸州去购买原酒是为了降低成本。可是,原酒来自泸州,仅在仁怀勾兑的酒,还能叫做茅台镇酒吗?
根据仁怀市《酿酒工业发展规划》,该市力争在2005年把全市酿酒企业减少和控制在100户以内,从业人员达到20000人以上,白酒年产量达到8万吨,培育出3~5户产量上万吨、税收上亿的骨干酒业集团,培育出一批产量数千吨、税收上千万元的酿酒企业集团以及众多产量上千吨、税收逾百万元的酿酒企业,如果按照这个目标,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整个仁怀白酒行业的引导、扶持与监督,不但任重,而且道远。
作者:本报记者 欧阳维民 刘 艳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