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国有银行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11:24 新京报

  一段时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引起广泛争议,其焦点在于目前的改革究竟目标明不明确,路子对不对,方式好不好,成本高不高,效果理想不理想。但表面上,则集中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海外发行股票中是否存在股权贱卖现象等极富刺激性的话题上。进而,这种做法是否威胁金融安全又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兴奋点。

  国有银行改革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事实上,这是一场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争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也没有因此提出进一步银行改革的建设性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普通人又应该如何看待国有银行改革呢?平心而论,国有银行改革平素似乎与普通公众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毕竟那只是少数人才有机会参与的事情。实际上,这样的改革模式近几年同样在众多领域也存在,虽然都直接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大者如医疗、教育改革,小者如水电涨价等等,但普通人大多是无缘参与讨论的,更何况是银行改革如此专业性强的事情。说得不对,被人讥讽为外行;说得直率了,又可能被弄顶反对改革开放或狭隘民主主义的帽子戴上,岂不冤哉?难道普通人就真的没有权利对银行改革这样的事情发表意见吗?

  恐怕没有争议的是,国有

银行改革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你没见四大国有银行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吗?领工资领离退休金,交水费交电费交暖气费交电话费,买债券买保险买基金,无一不与之相关。谁又能说国有银行改革只是银行自身的商业化行为?当它极大地影响公共利益的时候,它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个公共选择的问题呢?为什么就不能评价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呢?为什么不能质疑少数人对境外投资者的选择方式呢?为什么不能质询改革的成本和它带来的风险呢?

  遍布全国的银行网点和巨量客户信息是国有银行最大优势之一

  纵观各国,哪个国家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如此重大决策不经过讨论呢?哪个国家的哪家商业银行又能与四大国有银行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相比拟呢?且不说它们是国家多年来实行专业银行制度的受益者,也不说它们多年来在众多贷款项目上取得的信息绝对优势及其因此而获得的垄断定价权,就是那遍布全国每个角落的银行网点和长期积累的客户信息,就足以让任何国外商业银行犯晕。知道重置成本吗?就是重新建立同样的银行网络和客户的信息资料库需要花费的成本。它几乎使得没有一家国外银行能够在中国敢于建立同样的银行网络,这就是几十年专业银行制度留下来的最大遗产之一。虽然它承担过诸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积聚了众多弊端和不良资产,但无可辩驳的是它仍然支持了27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仍然有很多人把国有银行看作是政府在支持,或至少政府在担保。事实上,这种状况并不因银行在海外上市而改变,如果政府职能本身没有根本改变的话,何况第一大股东仍然是政府机构。

  近两年,虽然一直在讨论建立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存款人将因银行倒闭而面临无法拿回存款的风险,仅能从保险人那儿拿回部分补偿。但我一直怀疑它的有效性,不是怀疑实施它的智慧,排除四大银行阻力的决心,我是怀疑四大银行如果真的完全按照商业性金融机构运营,假如其中任何一家万一出现全面性风险,政府会仅仅指望存款保险制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吗?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一定还会由政府提供再贷款,实施救助。国外商业银行是否同样具备这种政府的隐含信用担保呢?这一因素在国有银行上市的价值评估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考虑呢?

  银行的问题并不仅仅在银行

  很多人以为,银行的问题只要把银行改好就行了。且不说长期以来造成80%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性因素,单单靠在境外资本市场发点

股票,找几个机构,就以为能引进所谓公司治理文化,改善银行治理水平,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不良资产,实在是太低估中国改革的复杂性,而高估“洋和尚的经书”了。

  在我看来,银行改革须与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相结合,增加金融部门的竞争性,分散银行的风险和压力,才能真正消除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的弊端,也才能促进银行部门改进效率。你见过哪个经济大国依赖国外资本市场、发展金融部门的?且不说美、英、日,就是欧盟建立之后,德法两国也马上加强对欧洲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统一和整合,强者对弱者的整合。借口国内金融市场不景气不争气,就加以放弃,其结果很可能是加剧其边缘化,银行部门最终也可能完全依赖国外资本市场。这样的结果于国于民未必有利。

  □曹红辉(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