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荒谬的药品“馒头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11:22 新京报

  据12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医药风云榜”颁奖典礼上,有药企高举“药价不贵”的大旗,抛出了耸人听闻的药品“馒头论”。这个具有强烈轰动效应的药企论调主要包括三个重要观点:药品不是做馒头,是面粉的成本加上燃气,加上工人工资,药品本身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品,它的价值不能仅仅与它的成本相提并论;新药、特药就应该贵;老百姓喊药价贵的原因应该归结为自掏腰包。

  如此另类的药品“馒头论”不仅结论本身令人莫名其妙,而且得出结论的逻辑思路更是让人不敢苟同。具体说来,药品“馒头论”之中存在三大谬误:第一个谬误在于它混淆了差别价格和整体价格。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研发(R&D)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也不是医药行业独一无二的专利,而且现在对研发的成本核算也已经非常成熟。所以仅仅因为药品生产中研发的存在而认为“药品价值不能与成本相提并论”本身就显得有些孤陋寡闻。这还不是关键,重要的是,研发支出虽然增加了新药的成本,但大部分早已投入批量生产的“旧药”的成本构成中研发的比例非常小。因此,从成本定价的角度看,对新药和“旧药”制定差别价格是必要的,但新药标高价并不意味着对普通药物也应该标高价,而新药的个别价格高更不意味着药品整体价格应该高,从新药高成本就武断地得出整体价格不够高的结论绝对是以偏概全。

  第二个谬误在于它混淆了价值与价格。药品“贵”并不是因为它价值高,如果从药品价值比馒头高就能推出药应该贵的结论,那么从药品价值比汽车低岂不是就可以推出药应该便宜的结论。这里“贵”的含义是同一商品价格相对价值高,中国药品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这才是药贵的内涵所在。

  第三个谬误在于它混淆了主观价格和客观价格。药品价格对价值的过多偏离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事实并不会由于药品埋单者的不同而变化。自掏腰包这种市场化消费方式能够让主观价格和客观价格的联系更加紧密,毕竟感同身受让老百姓对

药价更加敏感,但就此将客观价格的过高归结于自掏腰包显然是一种无理的强盗逻辑。

  其实,药企抛出“馒头论”的用心路人皆知,在连续17次降低药价之后,政策调控者将目光转向了生产领域,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的通知》,对21种药品实行“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试点,限定最高出厂价。在如此背景之下,“馒头论”的出现反映了既得利益者心怀不甘的一种心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馒头论”潜在暴露了药企对政策调控的一种应对策略,即通过推出并不太新的“新药”来维持既得利益。实际上,中国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于欧美来说是非常低的,药企所言“投入8亿到10亿美元去玩儿”显然有些信口开河,至少不可能是普遍现象。在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药企可以通过变换剂型、改变包装、更换名称等方式“以旧变新”,来获得重新定价的机遇。“馒头论”中“新药、特药就应该贵”的观点显然放大了这种假创新的出现可能,对此保有防微杜渐的审慎态度无疑是未雨绸缪的理性选择。

  □程实(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