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投资理财 > 正文
 

造就中国的经济学大师 ——访经济学家邱兆祥(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11:28 金融时报
造就中国的经济学大师——访经济学家邱兆祥(图)
邱兆祥

  古人云:群贤毕至,蓬筚生辉。5月30日,倍受瞩目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正式拉开帷幕。蒙代尔、纳什、史密斯……一个个国际顶级经济学大师闪亮登场。由此不禁令人联想到这样的话题,何时才能出现中国的经济学大师?造就经济学大师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这一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邱兆祥。

  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经济学大师?大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邱兆祥:“大师”之号,既非学位,也非职称,既不能授予、选举或任命,更不能靠媒体炒作或吹捧。名气大,著作多,不足以成为大师,更不用说派头、架子大了。经济学界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应当是在经济学领域中某个方面真正进行原始创新的研究,作出开拓性、奠基性巨大贡献者。其学术成就具有长久不衰和难以逾越的价值。作为经济学大师,不仅要学问精深,受人尊敬,而更重要的应当是富于“独创”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大师一般都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著称于世。其研究成果都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即都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的明显特征。虽然著作是表达学问的一个最有效的载体,但学问的大小绝不是和出书的数量成正比的。有的学者之所以能留名于经济学说史上,并不是因为他写的书多,而是因为他在经济学某个领域里作出了独创性的特殊贡献。200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二位经济学家虽然涉猎的领域都较广并都曾发表过大量的论著,但他们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还是靠二人于1982年合作并发表在《经济计量学》上的《置备资本的时间和总量波动》一文。这是因为,该文对他们共同开创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于推进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经济学上“创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邱兆祥:纵观经济学说史,经济学大师的所谓“独创”或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在理论上有建树,就是言人所未言和创造以往所没有的而又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独辟蹊径,自立学说或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新的本质就在于出新,在于创造。具体说来,经济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曾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并对这一研究对象特有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和说明,从而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创立了一系列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的学说的理论体系的概念或范畴,并运用这些概念和范畴科学严谨地构建创立了一门新学科或新的理论体系;发表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和新学说,并能在较大范围内获得社会特别是业内人士认可的学术论著;引进或创立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经济学方法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器具”和手段。

  记者:您认为,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那么,作为经济学者怎样才能实现理论创新?

  邱兆祥:经济理论创新要有问题意识和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无数事实表明,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起点。问题是指思维中的疑难和矛盾。通常,理论思维是在运用原有的理论不符合观察事实时,才开始产生疑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才开始了创新思维。因此,离开了大胆质疑和发现问题,经济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近100多年来,现代经济学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却仍有不少疑点需要经济学者们去探讨,而这些悬而未解中的若干疑点一旦能被人破解,经济学则有可能会在一个新的广阔领域里向前挺进。

  厚实的学术底蕴是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的必备条件。经济学大师们正是因为有丰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才成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研究。反之,如果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不高并缺乏自己的见识,其成果也就难以走出他人的窠臼。因此,打牢学术根底,这对每个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研究者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提高。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读书,注重积累,特别是要重视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不断用各种新鲜的东西充实和丰富自己。

  记者:像其他科学领域一样,由西方人在最近一两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其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对我国经济学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价值。我国经济学者怎样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

  邱兆祥:尽管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有些观点、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却不能简单的用来指导和诠释中国的经济问题。中国需要既具有普遍科学意义又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学说。近20多年来,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学的发展,虽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经济理论界虽然不乏有成就者,但由于我国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仍尚处于起步的初创和探索的阶段。无可讳言,我国至今既没有形成能自成体系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流派,也没有能引导国际经济学思潮和发展方向的大师级人物。中国的经济学者要想迈向国际经济学舞台,一味地靠学习、借鉴和照搬肯定是不行的。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国际经济学界理应有中国学者的声音,而要能在国际经济学舞台听到中国学者发出的强音,就必须要有能活跃于国际经济学界的大师级著名学者,特别是要拥有重大开拓性和带动性甚至能引发经济理论或研究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原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惟有进行大量原始性创新的研究,才是中国经济学进入国际经济学殿堂的必由之路。

  当前,对置身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伟大变革的国家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经济理论研究的价值不仅有助于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而且有助于产生较高学术价值的经济理论和造就经济学大师级的人物。中国经济学者面临的诸如宏观调控、国企改革、环境保护、金融安全以及“三农”等等诸多问题,都是世界级的难点、热点问题,出色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身就是对人类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学者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只有植根于本国的改革和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实践的沃土之中,并从中寻找充实自身的素材,挖掘创新和向前发展的潜能,才能促进原始性创新的产生,经济学的理论之树也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蓬勃生长。

  有的学者认为,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中国不仅具有旺盛活力的经济,而且还拥有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学家群体,特别是其中不乏有才华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中国的经济学者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西方经济学者的学术勇气。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相信,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以及蕴育和积蓄,很有可能如同奔突而出的岩浆,在古老的中国的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和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产生出一批有创见、够份量、掷地有声的经典之作,造就一批享有长远声誉的经济学大师。

  链接

  邱兆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20余本,内容涉及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经济金融学科建设、构建金融中心、民营银行和金融改革等前沿热点问题。所撰写的《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系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探讨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问题的学术专著。所撰写的《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12月)、《发展民营银行应该慎之又慎》(《经济参考报》2003年9月17日)、《要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派》(《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3月15日)、《创新:经济学者的基本价值观》(《光明日报》2005年5月17日)等论文,被多种刊物和海内外网站转载。

  作者:记者 刘志良

  (来源:金融时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