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1日表示,中央银行在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参考的指标仍然是货币供应量几个指标。
周小川说,从中国目前来看,货币供应量,包括广义和狭义供应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经济还是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还要注重这个量的调节。当然与此同时要注意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物价方面产生其他方面的变化,使我们整个调控更加有预见性,更加能
够适应我们经济的发展。
在21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周小川介绍了近几年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过程后说,现在大家开始议论,中央银行在货币方面调控究竟主要看什么东西?国际上现在比较流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这样的做法,也有用其他中间的指标,中国多年来还是比较依靠货币供应量几个指标,比如说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也有一些人说中间目标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不准确了,所以把货币供应量的目标过分强调,可能不一定符合现在的实际。对此,周小川解释,从中国目前的阶段来看,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用的,怎么看呢?比如2003年广义货币的增长量和狭义货币的增长量都在20%或者是21%的样子,确实是偏高的,但是它有一个滞后的冲击,当时还有伊拉克战争、非典的原因等。2004年就把增长率拉下来了,拉到14%左右,用指数化平均或者是几何平均来看,两年来广义货币增长是17%,从2003、2004年两年来看是17%,两年来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指数平均是16.3%。这个数字和以往的数字相比,我们觉得还是有规律的。往前看5年,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这5年,这5年经济增长稍微偏低一点,物价存在下滑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5年平均M2的增长和M1的增长都是在15%左右。在中国现在发展稍微高于它的时候,货币供应量略高于前5年的情况,应该说也还是可以相比的。同样,这样的分析也说明在80年代后期,在90年代也有类似的规律。(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