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投资理财 > 正文
 

网游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鸦片 首富陈天桥遭到炮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15:36 北京青年报

  引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在此间公布:中国上网用户总数达九千四百万,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八;香港澳门的互联网统计专家今天也在北京公布了港澳的互联网用户总数为三百五十万,其中香港三百三十万,澳门二十点一万。

  陈天桥在商言商,牢牢坚守住“合法经营”的底线——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的弄潮儿,熟练地舞动资本盾牌,用发展经济的硬道理和大道理拒敌于千里之外。

  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带着对网络精神鸦片范畴的琢磨,我有些犹疑地踏上盛大的采访之行。

  因为,对于一个为全社会众说纷纭的敏感话题,我不知道这位年轻的首富于此,能有多大的承受力。

  在这样的季节,上海难得阳光灿烂。

  初见陈天桥,他带着一脸的清新与温和。只有右脸才会显现的酒窝,成就了其招牌式的笑容,同时也泄露了他一丝年轻的秘密。

  在我确认他是否知道我们讨论的主题时,他说,我没有看过采访提纲,但是没有关系,这样才真实。

  对于他如此的回答,我有些意外。更意外的是,他主动将话题引至此,且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社会潮涌般的口诛笔伐,没有一丝的回避与退却。

  确切地说,是一个曾成功挽救了因上网成瘾而岌岌可危的孩子的美籍教授将此社会现象推向白热化。

  教授的名字叫陶宏开,一位年逾60岁的社会学家。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教授情绪很是激动,措辞极为激烈,有着极强的社会公德心,他炮轰陈天桥为的就是能让全社会去感受他所感受的一切。在他的感受里,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濒危告急,甚至有一溃千里之势。

  教授说的显然是实情,但有没有如此严重,此刻却也无暇理论,重要的是,造成如此现象,究竟谁之过?

  被冠以“嗜血”的网游制造商们自然是首当其冲,在这里,享誉网络的《传奇》更是难逃其咎。由此陈天桥被人指名炮轰也不足为怪。

  而后是学校与父母、教育体制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等老生常谈,又一次被抨击得支离破碎。

  接着被谴责的是网吧的管理,网吧不是早就勒令不让未成年人进么?甚至整个网络都成了罪魁祸首,只听得骂声一片。

  但,有谁又真正意义上提出了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案?有谁又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们才是受害主体,可他们的声音却最为微弱,往往被轻易地忽视。

  一个孩子这样对我说:“在那里(网络)有绝对的自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对我们的成就,在这个冷漠的年代,也许只有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现实压力的巨大,使我无时无刻不在伪装自己,只有在网络中,才是真正的自己。家长们只知道灌输游戏不能玩、玩了会影响学习,而且是以命令的方式传达、强制执行的,我们只会更反感。游戏本身是没错的,毕竟它也是制作者的心血;同样网络也是没错的,如果不懂网络,那我往后怎么活?”

  我想,对于问题的根源,孩子们自己最为清楚。如果,网络游戏商们能够尽量遏止内容的非健康性,创立一个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真正心态的平台,比如送他们些点卡,也参与游戏,或许家长们的感受与教育方式就会完全改观,而主观感受与方式决定了结果。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一定需要整个社会体系共同努力来引导他们怎么健康地玩。在我们日益斑斓却又缺乏主色调的社会里,我们的孩子从来都是这么鲜艳,让人永远感受希望。

  道德之矛与资本之盾

  手执道德之矛,陶宏开教授奔走呼号,矛头直指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第一人陈天桥:救救孩子!

  陈天桥在商言商,牢牢坚守住“合法经营”的底线——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的弄潮儿,熟练地舞动资本盾牌,用发展经济的硬道理和大道理拒敌于千里之外。

  如果把这场互联网时代虚拟的“鸦片战争”比喻成一盘围棋,那么陈天桥凭资本取得了实地,陶宏开用道德换取了外势,革命正未有穷期,后半盘的对局大有看头。

  陈天桥指责“很多人看到现象却没有看到本质”,因为在现象的层面上,他没有反驳陶宏开的余地——毕竟现在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当中不能自拔,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有时并不亚于真正的鸦片。于是陈天桥扬长避短,转而用商业结果来说事,论证《传奇》走红的必然性以及《学雷锋》就是做不上去的困境,把教育性和娱乐性普遍结合的难题当作皮球踢回给陶宏开们,甚至说:“任何新媒体出现的时候,都会有类似问题。电视出现的时候,小孩子一样沉迷。”

  接下来可以料到,陶宏开教授必然会反唇相讥:网络游戏的成瘾性和危害绝非电视可比,就像鸦片不能和香烟相比一样。

  凡此种种。

  就这样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对话,道德之矛并不更尖锐,资本之盾也并不更坚实,陶宏开和陈天桥不仅分不出胜负,甚至辩不出一个是非曲直。盛大会继续盈利,但却背上了东印度公司式的骂名;陶宏开会继续理直气壮,但时代给不了他一个成为林则徐的机会。

  陈天桥的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市场营销大师张伟平,他们共同的逻辑是:只要卖得好,就代表这东西好;你们要说别的什么东西才是好的,有本事也卖成我这样;否则,你们就别说我这东西不好。

  顺着这样的逻辑,有害的《英雄》和有害的《传奇》一边风靡着市场,一边拨打着批评的羽箭,反而在批评声中越吵越红,上演了文化市场上难得一见的“英雄传奇”。

  所以说,陈天桥和陶宏开之争或者张伟平和一干影评人之争,本身都不是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折射出当下文化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包括:

  第一,资本拥有空前的发言权,文化产品从对市场的漠视一路走来,目前对市场的强调正处在一个矫枉过正的必然发展阶段;

  第二,道德的声音日益低迷,像陶宏开那样强调文化产品的道德说教功能,在某些人眼里甚至会成为笑柄;

  第三,文化本身的力量没有发挥作用,公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在资本与道德之间反复摇摆、首鼠两端。

  就这样,陈天桥躲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在线的230万网络游戏参加者)背后拒绝被扣上“精神鸦片”的大帽子,陶宏开则顽强地以一己之力像堂吉诃德一样挑战网瘾的风车。

  但是,在他们的各执一辞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鸦片战争那个时代中国的大烟鬼遍地而英国人很少抽鸦片呢?为什么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们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而包括我们在内的东亚地区青少年网游成瘾、网瘾难禁呢?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显然不是道德或者资本可以解释的,只有文化才具备如此强大的塑造能力。但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必然要有道德的指引和资本的支持,而且二者不能脱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面对陈天桥与陶宏开之争感到两难的原因。

  陶宏开:为什么我要炮轰陈天桥

  您为什么会选择关注青少年“网络综合症”这一个课题?

  我从来没有说过“网络综合症”这句话,是社会上说的,我不这么说。一开始接触上网成瘾,是去年五月份头版头条有篇文章,那个母亲那么痛苦,那个孩子那么不听话,不学习天天上网。既然社会呼吁,那我就来解决吧,这是我的个人行为,解决好了后,你上你的学我教我的课,没有人组织、没有帮派、没有职位,也没有工资,我就是想帮他,个案而已。

  您认为会出现上网成瘾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不健康、素质教育的不科学、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这三个方面造成的。和网络的存在、孩子的自控能力、政府的监管力度都有关系,就因为教育不成功,孩子的自控能力才不强,才让网络游戏变得这么迷人。你知道吗?国家信息产业部将网络游戏纳入国家863计划中,政府部门居然持支持的态度,今年网络游戏营业额36亿,明年要达到70亿,要加倍的,你想一想,会有更多的父母痛不欲生,更多的孩子荒废学业、荒废青春。

  目前,网络游戏精英会统计出全国网络游戏玩家一共2000万人,其中19-25岁的占59.5%。武汉则提供的数据是17-20岁占70%,所以网络游戏精英会是在刻意回避未成年人上网问题,谁都不会相信的。你去网吧看看,哪儿有19岁以上的啊,都是14岁的孩子一大堆。现在的形势非常严峻,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明年网络商会生产更多的网络游戏,我怎么办啊?我已经快绝望了,我一人之力怎么能战胜300家网络游戏生产商?

  要想情况有所改善,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因为上网成瘾的孩子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炮轰陈天桥。我根本没有想到有这么多,我想要是不多的话,我就解决算了。我没有打过游戏,不知道游戏的影响力如此大。

  您到底用什么方法让那些“无药可救”的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理性的心理沟通,用素质教育方法。因为是孩子的素质有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他哪些方面有欠缺,尽量给他补一下,让他自己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确对他有害,弊多利少。

  我最难忘的是兰州的三个孩子,那还不够血腥吗?当时我都哭了,听警察审讯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声音是那么的天真无邪,“我们真的不知道啊”,我的心里真是受不了。

  武汉不就有一个孩子上网和妈妈要钱,妈妈不给就捅了妈妈二十几刀,捅死了后,拿着5000块钱去上网了。在网吧抓到他的时候,他还无所谓。南京一个小女孩也是为了要钱上网,把她的外婆杀了。每年因为网络而造成的犯罪率呈10%递增。

  但是对于这些,关注的人太少了,我感到心累力乏,力量太薄弱,我一个人要对付300个厂商、还有那么多玩家,怎么可能呢?

  陈天桥的盛大网络公司是网络游戏最大的卖家,年底还举行了“盛大杯”中国青少年软件程序设计大赛,很多名校纷纷组团参赛,不乏优秀的作品,文化部也参与其中,您如何看待这类竞赛?

  真是卑鄙,说老实话,利用竞赛来刺激孩子,用奖金、冠军来刺激更多孩子来沉迷于网络,都是卑鄙的手段,那我们还怎么进行教育呢?

  您曾经说想和陈天桥对话,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您想要说些什么呢?

  他在做网络游戏之前,有没有做过市场调查,他们的产品对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没有好处?你不能只看到这个市场大,还要看到这个市场、这个产品对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当时你没有考虑,那你现在是不是应该进行市场调查,听听那些家长们的控诉,去每个网吧看一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财富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