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持卡量约两人一张 银行卡你到底变了多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8:56 精品购物指南 | |||||||||
卡是这样来的 据中国银联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人均持卡量约两人一张。而北京人手中的银行卡数量显然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借记卡则是这些银行卡中的多数。 我们手中这些银行借记卡的来历,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一是附属于储蓄账户,在存钱时只要在开户单上多填一项,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张卡;第二种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被动地办理的,比如单位办理的工资卡、还贷款的卡、为了交某某费或者某某税,或者在商场购物时办理的联名卡等等;第三种,则是因为我们确实心仪某银行的服务或者某个卡特别的功能,而主动办理的借记卡。前两种是被动的,第三种是主动的。 对于三种借记卡来源的比例,无从统计,但从经验上判断,出于主动选择而办理的卡,应该占绝对的少数。以编辑本人为例,全部拥有或曾经拥有过的银行卡大概有20种以上,其中只有一张是主动办理的,周围的人也大多是这种情况。有趣的是,我们绝大部分的资金往来,其实是集中于一两张卡中的,这样,绝大部分卡都成了睡眠卡,或者偶尔一用的鸡肋卡。 正是由于睡眠卡和鸡肋卡存在的普遍性,也由于某些功能与这些卡的“强迫绑定”,2004年,从农行开始,某些银行对借记卡开始收年费的消息引来轩然大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之后,掀起了一轮“消卡”热潮。然而事到如今,该收费的按计划收了;不收的依然不收,各银行似乎并未达成“攻守同盟”。这样最好,否则难免有“不正当竞争”之嫌疑。 卡没变 内容变 2005年伊始,在个人金融服务领域,有两条消息引人注意,虽然不大,但涉及面却很广: 第一是中国银联于1月10日正式开通人民币银联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届时,内地银行发行的带有“银联”标识的人民币银行卡可在上述三国贴有“银联”标识的自动柜员机(ATM)和商户销售终端(POS)上使用。这是人民币银联卡继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真正意义上地走出国门。 第二是从1月1日起,地税部门在保留2004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商业银行代征车船税的同时,还将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联纳为代征单位。纳税人可去地税局的61个征收点,以及各家银行在京的1132个代征点缴纳车船税。有上述4家银行的银行卡,通过这4家银行的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就能缴完税。4家银行外银行的银联卡,也可在北京银联设在公共场所的自动柜员机以自助缴费方式缴纳税款。 一张普通银联卡可以刷到邻邦国家了,可以预见刷到欧洲、美洲也为期不远了。换一个方向看,VISA、万事达卡的标志也越来越多地印到了我们钱包中的卡片上。如果我们办过国际卡,会知道如今几乎所有借记卡都是银联卡,但VISA、万事达只能二选一。随着银联越走越远,另两种越走越近,以后我们办卡时,会不会是银联、VISA、万事达三选一呢? 过去,一张卡办一件事,因为要办很多事,所以需要很多卡。如今,虽然这种过程还在进行中,但可以看出,一张卡可以办越来越多的事了。也许,今后我们只要有一张卡就可以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这张卡上完成,那么,我们又该选择哪家银行的卡呢? 卡还是那张卡,但也早已不是那张卡了。(文/贾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