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贷税收扶持成船舶业脱困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2日 10:09  北京商报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直接波及到航运经济,而航运的不景气带给船舶业致命的打击。船舶订单的大幅下挫、资金周转困难、交船期限不断延后……中国船舶业一系列难题从天而降。

  昨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成为业内的一针兴奋剂。造船企业普遍反映,信贷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将使船企十分受益。同时,2009年造船业将经历行业调整,落后产能的淘汰在所难免,行业集中度也将得到提高。

  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

  1、稳定船舶企业生产

  2、扩大船舶市场需求

  3、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4、积极发展修船业务

  5、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6、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行业困难:

  订单骤减 资金紧张

  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令亚欧航线、地中海航线、北美航线等缺乏货量支撑,纷纷出现运力过剩的现象。不少航运公司纷纷缩减航线、更换船型、降低运价以维持运营。然而,航运市场景气度降低直接影响到船舶需求量。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初步分析,预计2009年我国新接订单仅为2000万至30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8.4%至65.6%。

  而资金的问题也困扰着船舶业。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方面,船东买船的资金中有60%是向银行借贷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机构流动性紧缩,金融机构对购买船舶的信贷控制十分严格。这直接导致船东不能下单。而另一方面,造船企业很多都是要靠船东的预付款维持资金周转,在目前的情况下,船东往往会提出苛刻要求,延缓交船或撤单。

  如果公司持续接不到新船订单、资金链断裂,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资金流转出现问题,公司必然要向银行借贷,这样一来又增加了贷款成本,何况还有许多的企业根本贷不到款。

  政策解读:

  信贷支持、税收优惠

  成行业重大利好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

  “此次的信贷支持和税收政策将帮助行业走出困境。”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解释道,中国的船舶出口比重占到了70%,国外的船东资金贷款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受到了限制,极大地打击了中国的船舶业。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意味着船东将会获得较为宽松的资金贷款,这对中国的船舶业是重大利好。

  “此外,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意味着内销的船只也将获得财政政策的支持。以前只有出口船只才能享受到17%的退税,现在可能将是四大航运公司的内销远洋船也将获得此项财政支持。”上述负责人猜测说。

  淘汰老船、控制产能

  平衡市场供需

  “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

  目前船舶业供需是严重失衡,一边需求大幅减少,一边产能却不断增加。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预计2009年新接订单将大幅下降。而2008年底,我国造船业产能超过6000万吨,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属于产能过剩。这样供需的失衡也导致了船舶业价格的扭曲。

  “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的政策规划对船舶业振兴意义很大,目前超龄的旧船达到15%以上,如果能够强制淘汰这部分旧船,这将会极大地扩展船舶市场。而市场需求扩大了,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浙江晨洲船业集团苗数根昨日向记者表示。

  对于规划中提出的暂停现有船企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的规定,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国家要强制控制产能,达到供需的平衡。

  行业整合、技术创新

  促进长远发展

  “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

  苗数根认为,目前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兴旺的船舶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涌向造船行业,其中不乏资质较差,规模较小的造船企业。而很多小企业没有很好的规范,导致了市场的混乱。规划中提出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将对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曾表示,我国造船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船舶设计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刚刚起步研究,有些处于空白落后状态。船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船型和技术储备,船舶建造综合技术水平与世界一流船厂差距明显。

  “规划中提出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是真正是从长远角度来帮助行业,只有走科技创新之路,行业才能越走越好。”上述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人士表示。 商报记者 潘建/文 韩玮/制表

    相关专题:

    国务院原则通过船舶业振兴规划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