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10:58 新浪财经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20家顶级私募115次调研 翻牌86股 最勤奋私募最牛股诞生

  来源:朝阳永续

  6月份以来,大盘整体呈现震荡走高态势,虽然中间经历曲折,但是低点不断抬高,似乎看到了曙光。但随着指数慢慢走高,市场大幅震荡也随之出现,涨停个股那么多,真正抓住又把握住机会的有几人呢?尤其是热点快速轮动的行情更是不好把握。因此机构调研动向成为投资者选股很好的一个参考。那么,6至7月以来,向来以市场风向标著称的私募大佬们又盯上哪些股票呢?

  20家顶级私募

  作为资本市场最活跃、“嗅觉”最灵敏的私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投资者的“眼球”。而规模超百亿的顶级私募动向更是受到投资者关注。朝阳永续作为中国领先的金融数据服务商,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数据、私募基金数据、证券研究员数据都有深厚的沉淀和积累。本期利用这方面的数据优势把这2个月以来百亿级私募调研动向展现出来,以飨投资者。

  本文就以“百亿私募混合指数”的20家成分公司为标的统计调研信息,因为这20家成分公司,不管从公司规模、公司治理、投资理念和策略等各方面较为成熟,而且存续时间较长,业绩较稳定。

  20家名单如下:

  “百亿私募混合指数”是朝阳永续独家打造国内第一只为追踪规模居前的优秀私募市场表现的指数,是全球唯一一个全球发行的中国本土私募基金指数,将与国际最大的金融数据服务商汤森路透合作,通过金融终端在128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

  115次调研 涉及86家上市公司

  近些年,随着私募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也不断增加,体现在上市公司调研上则是私募参与比重逐渐增大。

  据朝阳永续统计,近两个月以来,这20家百亿级私募共调研上市公司数达86家,共展开115次调研,其中有些公司不乏被多家私募多次反复调研,比如劲嘉股份欧菲光美的集团、清新环境、富安娜等等。

  星石投资最勤奋

  在这些私募中,参与调研最积极的要数星石投资,共进行26次调研,其次是景林资产,共进行15次调研,此外是新价值投资、博道投资、展博投资、鼎锋资产、重阳投资、巨杉资产、淡水泉投资、高毅资产等等机构调研较积极。详见下图:

  银禧科技最牛 收获68.07%涨幅

  二级市场表现来看,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被调研的这86只个股平均收益为6.94%,同期沪指累计涨幅为2.15%,52只个股跑赢大盘。

  个股涨幅来看,因重大资产重组的银禧科技涨幅最大,为68.07%,智能家居公司和而泰涨幅38.66%,武汉凡谷涨36.39%,海顺新材涨34.18%,索菱股份涨31.1%等等。但是,也有表现较差的,从跌幅来看,如合纵科技跌-20.40%,雷曼股份跌-17.76%、真视通跌-14.71%等。

  此外,统计发现,有多只个股被多家机构调研,劲嘉股份被5家私募机构调研,分别是星石投资、新价值投资、博道投资、展博投资、巨杉资产;富安娜被3家私募调研,分别是景林资产、新价值投资、淡水泉投资;美的集团被3家私募调研,分别是星石投资、重阳投资、高毅资产。

  详见下图:

  单独从私募机构来看被调研公司的表现,星石投资共调研25家上市公司,包括红宝丽、清新环境、万里扬恒华科技、劲嘉股份等等,其中万里扬表现最好,涨30.98%,跌幅较大的是东易日盛跌9.72%;景林投资共调研13家上市公司,包括丽江旅游瑞康医药红旗连锁众生药业、艾派克等,其中,和而泰表现最好,涨38.66%,永兴特钢表现较差,跌8.03%;新价值投资共12家上市公司,包括二六三海大集团、劲嘉股份、富安娜等,富安娜表现最好,涨13.92%,雷曼股份表现较差,跌17.76%。详见下图:

  在市场面临方向选择的同时,这些重量级私募机构秘密调研,意欲何为?为下一步布局做铺垫?还是为撤退做准备?不妨关注关注私募机构的脚步,或许能洞悉市场一二事。

  上市公司被机构调研与股价涨跌没有必然联系,但被机构频繁调研的上市公司则说明受关注度较高,某些股票短期内或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某些股票或短期内应该回避。在市场面临方向选择的同时,这些重量级私募机构秘密调研,非常值得参考参考。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