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三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财富管理国际论坛5月13日在深圳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挑战与抉择”。 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做了主题演讲《关于提升机构投资者市场地位的思考》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洪会长,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想在这儿给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一些思考。其实作为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我们管理1.8万亿到接近2万亿。
我们观察到一些现象,第一是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增长这么慢,第二是股市增长这么慢,第三是我们日常有40%的骚扰电话来自财富管理,为什么呢?所以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看国外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和趋势。这张图(见PPT)表现了现在全球的财富管理的一个基本的构架,在这中间机构投资者管理财富超过50%,这50%里面基本上三分天下,第一是共同基金,第二是保险,第三是民金。其实保险包含第三支柱,第二是我们说的民金的部分。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股市的占比,我们看一下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个挺有意思,中国和国外比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是没有境外投资者,或者境外投资者的比例不高,无论在美国、日本,境外投资者比例都占到相当的比例。第二是看到机构投资者规模占比是达到7%,还有接近52%在法人投资者里面,其实这个有一点意思,52%后面还隐含着两个不同的意义:一个是说未来的股市变局,我觉得大家可思考一下,也是今天的话题;二是中国的隐形富翁挺多的。这里面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看到中国机构投资者占比只有7%,为什么只有7%呢?
我们讲一下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形成。个人的一个思考,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形成基本上有三大驱动因素,导致了规模形成的比较快。第一个因素是自然的生态的演变,这个生态的演变首先就是随着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作为机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优势。第二是机构投资者有处理信息的优势,因为能很快把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快的进行处理,同时做出最佳的决策,而这个决策的后面还包括投资各种各样不同的投资工具,而个人投资者在这方面比较有限。我们在座的如果个人投资股市,你会发现你的信息来源非常具有偶然性,同时,你的处理也非常具有随机性。在投资工具上面,大家主要是投资在股市上面。第二是随着自然的演变,投资工具越来越复杂,量化衍生品越来越多。对于个人投资者,虽然金融资质有限,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投资品种的产生,所以机构投资者这边有专业的团队,他们这方面具有信息的优势。第三是非常关键的,就是机构投资者具有风险的控制能力,其实我们的收益是风险控制下的收益,这一点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虽然我们看到个人投资者单息收益率很高,但是是冒着很大的风险。
这个生态的演变就导致了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其实都有一个趋势,就是个人投资者逐渐会把钱转换给机构投资者做投资。这个转换的速度有快有慢,快和慢也许后面有两个因素。
第二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都耳熟能详的401K,其实401K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了税优,对企业给予税优的优惠,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有动力把当前的一部分财富转化为长期的年金,也就是我们的第二支柱,这个过程中导致了国外年金的增长远远大于我们大概不到1万亿的企业年金,国外很大一部分都是来与企业年金,这就是国内和国外很大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因为有这个年金,包括还有保险和民金,形成良性的市场互动,这样带来了国外资本市场的增长就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增长。
我们看到1970年到2003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占比,这是往上的一条线(见PPT),这说明在三个因素的驱动下,是一个实际的协同,我们也看到美国的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包括共同基金,包括养老金和保险,这三大板块占到接近45%。
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洪主任也讲到,国外在区分投资者的时候分公众投资者和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里面又分合格投资者和合格机构投资者,所以这几个概念是驱动美国机构投资者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一个1830年的案例,这个案例对之后美国的整个机构投资者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面就谈到了合格投资者。美国是怎么管这件事的?如果是公众投资者,产品只能是注册产品,公众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有限,所以只能买注册的,就是监管部门允许的产品。合格投资者买什么?就是大家知道的私募产品。买私募产品对合格投资者就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同时,尤其对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有门槛的要求。因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不仅做投资,同时还发产品,所以在这个方面,美国怎么来管理这件事呢?他是在合格机构投资者上面有一个很高的准入门槛,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作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你必须承担起市场的一个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遵循各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是审视的管理原则,包括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如果是尽心尽责,首先我是合格的,我在合格的基础上尽心尽责的打理你的财产,这也是我们对机构投资者保护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因为现在投诉很多,有一些投诉是有道理的,对机构投资者应该加以规范和处罚,但是有一些投诉是没有道理的。这里如何确立是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一个有用的标准是审慎管理原则。另外,我们现在发现如果具备合格机构投资者,又是本着审慎管理原则,只要是为了投资者利益,是可以逐步放开的。在这两个法律环境的构建下,美国机构投资者成长非常迅速,既受到一定的监管,同时也受到一定的保护,这会导致国外机构投资者,一个是自然的趋势,一个是税优的引导,三是法律的规定线,三个方面导致机构投资者的成长。
看一下我们国家的占比,银行理财增长非常迅速,待会儿会跟大家讲为什么。我们看到跟国外最接近的企业年金增长比较慢,为什么?我们来看下一页,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数据非常有意思,2006年到2015年,按照流通总市值来说增长了17倍,也就是流通市值增长了17倍。机构投资者管理增长了4.9倍。个人投资者的市值增长了10倍。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法人投资者增长超过了20倍。其实这个数据背后隐藏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今天在这里不再谈了。
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全球看到中国的股市波动来看,在韩国、台湾,这都是属于逐渐收敛的,因为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大,投资行为越来越长期化,所以股市波动和投资上面逐渐是收敛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红色的趋势。
国外投资年金占49%,中国年金也占34%,我们把中国第一支柱都算上,包括社保、地方养老还是占很低,为什么?答案在这儿(见PPT),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在缴纳第一支付的时候,支付成分非常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接近40%,当然也上了一个峰顶。第二是缴纳的企业年金对企业的税率优惠不够,作为企业就没有动力给你建立第二支柱。第三是我作为企业,我们的第二支柱对投资范围有一个限制,我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参加了企业年金,选择范围非常小,整个规定是全国替你做了选择,股票占比只有30%。我作为一个三十岁的人和作为五十岁的人,在购买年金决定的时候选择非常小。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看到右手边的这个图,财富平均每年47%的增长,但是无论是年金还是保险都低于这个增长。多出来的增长部分到哪儿去了?这就是下面要说的,全部到了个人手上。
中国绝大部分的钱到了个人手上,因为要个人养老,我要自己养自己。这就是中国投资带来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个人投资,为什么那么多人买这么多财富?他明知道8、9的收益,甚至12%的收益,为什么还敢买?因为他要个人养老。稍微聪明一点保守一点的买银行理财,稍微聪明一点的投资股市,一些老同志搞不清楚的就买电话里跟你推荐的12%、13%的财富。现在很多现象都是由这个现象带来的,因为我们个人要养老。
后面我会提一些建议,其实正是中国个人投资者趋向于自己解决养老问题,而不是放给机构,现在这个循环我认为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后面应该加大构建机构投资者从两个方面构建。
第三方面,谈一下机构投资者的环境。
平安资管有将近1万亿的信用品种,接近几千亿的债券,债券类投资几乎全部是机构投资者,很少有个人投资者。就算我们在这个市场上是机构投资者,但是现在依然面临很多困惑,大家知道最近有很多债券的违约,其实有一些违约我认为是OK的,确实是企业出现了问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违约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不到位。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地方的股票做的相对好一点,债券方面:首先,债券IPO,IPO在法律规定方面其实没有很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第二,IPO完了以后,持续的披露部分没有告诉大家,等你发现公司被掏空了以后,再找他还债的时候,他说不好意思,我们清产了,这就是债券持续披露不够。第三,处罚力度不够坚决、不够严厉,你的CEO、CFO和很多大股东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所以,整个构建的司法环境是非常不利于机构投资者的,往往我不知道他做的一些事情,举证非常困难。所以中国目前的法律构建对机构投资者还不足以让各位茁壮成长。
最后提三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加大法律环境的支持和维护,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法律环境。对于违规的,无论是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要加以严厉的处罚,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对于符合机构投资者行为、做了审慎投资监管、审慎投资决策的,我们要坚决予以保护。
第二点建议,我们国家应该通过税优、通过放开管制来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个制度上的设计。
第三点建议,对于现有的机构投资者,我们应该放开,让他设计更多养老产品,来满足广大个人投资者养老的需求。而现在太多的个人完全依赖自己,他自己的投资根本看不到三年五年,甚至只是看当月的损失,这很难满足长期的养老需求,机构投资者应该在这方面建立优势,使中国市场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谢谢大家!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徐巧 SF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