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8日 06:50 新浪财经 微博

  马克君 好买私募梦工厂

  A股市场如今成了一个惹不起的“小公举”,任何的风声鹤唳,都会草木皆兵。大盘的下行引发了一些生不逢时的私募产品净值逼近清盘线,关于“私募迎来史上最严格大考”的讨论不断升级,私募清盘也随之被市场热议。

  清盘线有幻觉

  清盘线的初衷是希望在控制损失的情况下,能享受高收益(收益小的产品类型,往往波动会小,失去了设清盘线的意义,试想一下,并没有货币类产品设立清盘线)。在私募产品的管理上,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交由管理人的。打个比方,风险有如细菌,管理人是白细胞(在风控的角色上),而清盘线则是抗生素。清盘线风控的原理是这样的:在白细胞不能消灭细菌的时候,抗生素进场,把细菌和白细胞全部消灭掉。

  从产品的角度讲,清盘线的设置对投资者造成了幻觉。以股票型私募为例,一般私募的清盘线设置在0.8元。这对投资者的幻觉是可以享受股票市场的收益,而最大的风险在亏损20%(姑且认为能在0.8元全部卖出)。显然,这并没改变股票型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属性。某种程度上是鼓励风险较低的投资者投资了不适合的高风险产品。在具体的投资上,一般管理人会采用先建完全垫,逐步提高仓位的做法。事实上,这种投资方法,直接的结果就是有效资产的运用不足。投资者出了100万的资金,只有50万在有效运作,甚至更少。在产品净值到了清盘线附近,理性的管理人就会低仓位博反弹,成为事实上的“僵尸”基金。这也偏离了投资者投资产品的初衷。

  清盘线的设置在机制上鼓励管理人追涨杀跌。按经典的CAPM模型,产品的收益一部分来源于市场的收益。产品净值增长时,往往市场比较好,净值上去后,仓位可以提上来了,而这时往往已经涨过一大截了,失去了甘蔗“最甜的一段”。而在市场回调,由于清盘线紧箍咒的存在,管理人倾向于减仓。如果遭遇到6月至今的连续巨幅下跌,那么基金更是要每天在跌停盘上挂股票,与融资盘平盘异曲同工。投资的正解应该是把钱投给好的企业,企业获得好的回报,回报的一部分给所投的钱。由于“清盘线”机制的存在,或多或少使管理人偏离“看企业”,更着重于市场博弈获得收益。诚然,投资的方式很多种,投企业与交易历来是两大派别,合法赚钱也无对与错,但如果少了前者,投资与赌场无异。

  配置是王道

  不可否认,清盘线对于投资的风控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对于结构化产品。但清盘线导致了风控的异化,它也不是控风险的最优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控风险呢?配置是解决个人资产风险控制的王道。在投资一些高风险产品时,须明白其风险收益情况。例如股票型基金,大概率上,他们的风险收益特征符合股票的风险收益特征。以上证综指为例,25年的历史中,上涨13年,下跌11年,平均分别的幅度是26.33%、-18.34%,年份最大下跌是65.39%。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衡量自己有多大部位能承受这样的风险。只有这样,投资才是为你服务,而不是让价格的波动牵着鼻子走,每天忙着打听产品的仓位,净值的波动。

  选产品时要全面,对风险的考察不能依赖于清盘线。选择基金产品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目前不少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时投资能力看业绩,风控情况看清盘线。这是对投资基金过程的简化和敷衍。或者说,这是基金投机。

  暴跌中又传来谁谁清盘的信息,这是每一轮风险释放,股市大跌,市场接近阶段性低点时不变的鼓点。

  在未来,产品设计上能不能少一些清盘线的产品、管理人能否更有勇气挑选适合的投资者、而投资者是否能按捺住投资“跌时不跌,涨时涨更多”产品的冲动,多一份对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量?中国的资管业很年轻,年轻得没有太多的负担,但在这个很“快”的行业中,能否保持“慢”一点的节奏,让灵魂能够追上身体?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