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是私募基金的盐碱地

2015年02月03日 09:49  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本刊特约作者 黄祖斌/文

  约两三年前,我在《证券市场周刊》看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个印度人在美国办企业,约2002年时,看到巴菲特的成功故事和价值投资的一些方法,觉得这一切真是太有意思了,于是企业不办了,特意上门找到巴菲特,希望成为他的助手,可以不要任何工资。巴菲特可能面对太多这样的毛遂自荐者,拒绝了。这个企业家自己成立了一只私募基金,在大概10年的时间里,业绩比巴菲特要好得多。

  这个故事对我的最大启发是,在美国这样一个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即使是一个根本不是金融行业的人,也能很方便地成立私募基金。

  中国人的储蓄率比美国高得多,中国也有大量的高净值客户,中国人更对投资理财普遍有兴趣,但为什么中国的私募基金普遍规模很小,惨淡经营?最大的困难是中国的合格委托人和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一样难找。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如不是碰上明主,说不定和冯唐一样一生无所作为。

  坐收超额收益不现实

  在上轮牛市的2006年,我当时任职于上海一个律师事务所,同事们知道我股票投资得不错。有同事就说,可以介绍一个朋友给我,让我代为投资股票,我当然也有兴趣。在2006年末,我只有大概40万元的个人净资产,面对牛市,又没有现在已经比较普遍的融资融券业务,对资金的渴望还是比较强烈的。同事的朋友提出,100万元投资没问题,分成也好商量,但如果发生亏损,要由我承担相当于银行存款利息的保底收益,并由我完全承担亏损。虽然当时我对后市还是很看好,但我还是坚决拒绝了这样要求旱涝保收,只想坐收超额收益而不想承担风险的委托人。

  最近一两年,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集中暴露,不少城市动不动几十亿元的民间借贷崩盘或陷入困境,有部分信托或是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正常兑付预期收益。在处理过程中,有不少投资人坚决要求银行或是网贷公司兑付“利息”和本金,将这些投资工具当成了银行存款。其实在中国,大量的投资人缺乏最基本的风险意识,却要求明显高于无风险利率的收益率。投资观念的改变,不比宗教信仰的改变容易太多。

  在很多中国股票基金投资人心目中,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要具备以下所有的能力:

  1.每一年都能取得正收益,不论是2008年还是2011年,有条件的要实现,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实现。最好是每一个月都能取得正收益。

  2.最大回撤最好在4%或更低的水平,最好在1%以下,并在一周内就能回补。

  3.能取得明显超过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如某年是创业板或是中小板行情,那么这个要求超越的指数就成了创业板或是中小板指数。

  4.要求对投资亏损提供安全垫资金来保证委托人的投资不出现亏损。

  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市场发达的地方,坚持以上四条的人恐怕根本找不到管理人。麦道夫只是提供了每年10%的回报,就吸引了包括国际性金融企业在内的数百亿美元资金。但在中国,既然普遍是这样的要求,于是有些做私募基金的人就被迫做出一些承诺,反正精心设计的好几十页的合同,这些委托人也看不懂或根本没有耐心看。客观地讲,中国一些投资人还是很好骗的,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可怜人。

  2008年的暴跌后,在媒体上有一则公开报道,某私募基金经理当年只亏损大概10个百分点,按说这种业绩,只要还知道好歹的委托人,都应该比较满意。但这个基金经理却选择自杀。或许是因为承诺了一些保底条款,也有可能是他承受了太多的综合压力。

  合格的投资人可遇不可求

  只要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关闭,只要我不是死于意外,我早晚是个亿万富翁。更何况我对用别人的钱加速自己致富,又扩大中国贫富差距的事,从心理上感觉比较矛盾。因此,虽然也动过做私募的念头,但我基本上不抱幻想,宁可在一个县级市的小镇上用自有资金滚雪球。要太多钱干什么呢?

  正因不抱这种幻想,两个月前,有前同事经人介绍了一个高净值客户,想委托他做股票投资的管理人,他邀请我参与,我虽然口头答应去上海会面,但心里纯粹是抱着不辜负朋友好意的想法,因为随便把上亿资金委托给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这种概率实在太低。而且,中国合格的委托人和管理人都难找,往往在市场下跌时要求绝对收益,在市场上涨时要求超额收益。

  会面后,三个人谈了大概两个半小时。但不到20分钟,我就发现达成意向和中石油在两个月内重返48元一样渺茫。

  这位委托人大概35岁,他一再强调资金不成问题,一两个亿肯定不止。他也相当坦诚,人品感觉是不错的。他在上海有现成的办公室和注册好的公司,如果不是投资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实是很多人私募基金经理梦寐以求的投资人。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通过信托发行的私募基金,购买的门槛是100万元,最多只能向不超过100个客户出售(300万元以上的投资人不受限制),因此即使在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进行产品发售,都很难募到1亿元。

  这位委托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放大杠杆,做到三四倍,成本大概在9%左右。我自己在2014年也用了杠杆,但用的是正回购,融资成本不到年化3.5%,杠杆倍数不到0.5倍。即使如此,我也很少用满可用杠杆。我这个年龄不能孤注一掷,输光了再去北上广深打工,月薪一两万,重头再来,似乎很豪迈,但根本不予考虑。

  其次,有认可的机会,要重仓甚至满仓单只股票。这位委托人以往在A股市场上经常是自有资金并加杠杆满仓一只股票,连续成功并快速致富,于是对这种做法深信不疑。他问我们假如有某只股票确定的消息,或是确定的利好,能拿多少仓位。我朋友说不超过两成,我的策略则是平均分散持有30只股票。他提出要拿六成以上的仓位,很可能就是加杠杆后全面押上。

  第三,要求绝对避免亏损。果然如我所料,他明确提出不能亏损,当然他说这是大原则,并不是完全要求做到。这位委托人自己也是股票投资方面的熟手,从大概几千万净资产做到7亿元净资产的规模,但又回到4亿元。这说明他自己以往有过大亏损。如果因此想寻找能避免大亏损的管理人,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但这和加几倍杠杆,重仓甚至满仓单只股票的计划显然矛盾。

  第四,对收益率的过高追求。委托人提出行情不好的时候,每年赚三四成就行了。如果上证指数一年有20%的涨幅,我有80%的概率能实现这个收益。这是索罗斯、巴菲特、彼得·林奇也没有实现的长期年化收益率。

  第五,明确提出可能会借助内幕消息做投资。我以前当过律师,所以对法律类的风险非常警惕,以后证监会[微博]对内幕交易查得越来越严,我当然不大可能为赚点钱就冒监狱生活的风险。其实如果买好长期看好的20只股票,进监狱10年,收益率可能比中间一年换一次仓收益率更高。不过人赚钱不是为了进监狱。

  最后,明确提出小盘股是投资重心。小盘股经过前两年的炒作,风险明显大于大盘股而回报预期明显小于大盘股。

  股票市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能轻易说谁的方法就是对的,谁的方法就是错的,关键是要坚持自己的有效方法,不要心猿意马,想通吃各种方法的优点而回避所有的缺点,既想拥有孙悟空的金箍棒和72变、筋斗云,又不想头上有一个金箍,这太苛求。

  为什么巴菲特和他和合伙人芒格都是80岁左右的人了,巴菲特还得了癌症,仍快乐地管理着股票基金,而彼得·林奇不到50岁就退休了?我想就是来自投资人的压力不同所致。巴菲特最初的投资合伙企业,完全是他的亲戚、朋友,有充分的信任,而且巴菲特约定委托人不得干预他的投资。到后期巴菲特掌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资金更是来自保险公司,而不是直接的委托人,巴菲特不需要面对一些愚蠢的问题和有压力的质询。但林奇作为公募基金经理,不得不面对。林奇40多岁就满头白发,早早退休。

  在中国做私募,也面对像林奇一样的问题,任何一个委托人,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得罪不起。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又普遍年轻,在客户不切实际的要求之下,容易心理失衡,难以集中精力放在投资上。更何况多数私募基金经理,根本还没有得道。所以多数私募基金业绩不佳,只能靠吹牛来募集资金,于是他们不断地为自己辩解。

  总体上讲,中国市场是私募基金的沙漠,投资能力突出的投资人不宜好高骛远。私募基金的运营和股票投资一样,收益的考虑要排在风险之后。

文章关键词: 收益率收益投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张灵甫儿子回应父亲是否够格抗日名将
  • 体育英超冬季转会一览 切尔西签世界杯助攻王
  • 娱乐井柏然重演《捉妖记》考虑保留柯震东版
  • 财经国企世袭制情况普遍 迷信打江山传儿孙
  • 科技微软等争超级碗广告:30秒450万美元
  • 博客专访在韩国整形的中国“受害者”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0后网瘾少年变创业CEO 成总理座上宾
  • 张庭宾:今年金价超级过山车又一年
  • 杨红旭:凭什么说2015楼市有戏
  • 罗昌平:最年轻的行长落马背后
  • 天天说钱:3400点已成股市政策顶
  • 张化桥:谁给农民加薪?
  • 谢逸枫:佳兆业是房地产新常态缩影
  • 齐俊杰:开曼群岛靠什么色诱中国企业
  • 沈凌:中国养老缺的并非是钱
  • 李大霄:八大理由市场从3406点转变
  • 方泉:杠杆牛市你杠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