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纪佳鹏
实习记者黄荣北京报道
近期,互联网领域的一些公司在IPO前的融资金额可谓惊人。国外的Uber,E轮融资达12亿美元;国内滴滴打车C轮融得7亿美元,此外,口袋购物、丁香园的公司,也在最近融得上亿美元的C轮融资。
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镭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一级市场的融资额越来越高,除了因为一级市场的资金过于丰富,另外一方面,眼下新兴科技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未来这种颠覆性的企业很可能发展成为体量巨大的公司。
2014年,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可谓掀起了一波新的中概股上市潮。而2015年将至,IPO市场又会如何?杨镭认为,近年来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从原来的C2C(Copy to China),到现在无论是技术和商业模式都有所创新,明年国内科技领域的公司或许将继续延续今年的上市潮。
一级市场资金过于充足
《21世纪》:近期互联网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金额都非常大,动不动就融数千万美元,这是为什么?
杨镭:我们回头看,微软[微博]1986年上市时市值只有5.19亿美元,发展到今天微软的市值已将近4000亿美元。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以前的公司是通过在一级市场拿到少量的钱,然后尽快IPO,在二级市场去融更多钱来发展。而现在整个的趋势是,更多公司成长价值在IPO之前,也就是现在IPO体量越来越大,公司上市估值一般都比较大。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级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足,除了原来的一些风险投资,还有一些传统的二级市场基金都涌到这里面来,造成一级市场的资金过于丰富。
另一方面,现在整个行业处在一个变革阶段。一批开源软件、以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存储、网络等新兴科技,都在颠覆已有的模式和老一代的IT公司。而且现在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爆发,正在迎来一场新的科技和创新革命。
当变革呈现平稳的时候,它是一个渐进型的,而不是一个颠覆型的。而现在出来的公司都是颠覆型的,所以出现一些体量很大的公司是很正常的,甚至出现百亿、千亿公司的新公司。
当然,这里边还是会有泡沫存在的,并不是说每个公司都是能颠覆未来的,所以这个行业还是一个良莠不齐的状况。
《21世纪》:一级市场资金这么丰富,对二级市场会造成什么影响?
杨镭:第一,上市的时间会拖晚。以前公司发展几年就上市,现在有钱了就并不急着上市了。第二,一旦上市以后,未来成长空间会变小,以前上市后很多公司的估值可以翻很多倍,但现在这个空间会慢慢变小,大部分的价值已经在一级市场被拿掉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讲要小心,因为我们也见过一些公司,其实这些公司并不值那么多钱,但是因为有投资人看中了,所以就把自己估值往上提,实际上是一种泡沫。
《21世纪》:所以现在一级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
杨镭:现在属于“狼多肉少”的状况。虽然钱多,项目也多,但好的项目少,鱼目混珠的情况也很严重。另外,在这种大的市场变革中,真正的赢家可能也就那么一两家。如果你不能是市场的第一名、第二名的话,后面很难发展起来,多少估值也没用。
明年IPO市场走向
《21世纪》:你觉得明年国内企业去美国上市的趋势会是什么样的?会集中在哪些领域?
杨镭:我认为明年和今年的上市企业数量会差不多,不会出现太大的增幅。这里面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领域,包括垂直领域的电商,和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公司等等。不过,其中游戏公司可能会差一点。
《21世纪》:为什么还能保持这个趋势呢?
杨镭:整个市场的大体趋势还是好的。通过这几年的成长,市场资金充足,培育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比如垂直电商,移动社交方面的,以及跟团购有关的,基本上是过去这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积累成长起来的公司,明年会有机会上市。而智能硬件方面应该在后年、大后年才会出现上市的可能性,现在还比较早。
另外,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就是BAT、小米、360这些大公司,他们正在加磅一些创业公司,这种参与也助长了这些公司成长的速度,因为巨头能带来很多资源。
《21世纪》:你看好什么商业模式?
杨镭:现在的商业模式中,“去中心化”比较有前景。“去中心化”,言外之意就是你能把社会上闲散的资源,比如e代驾、易到用车,这些公司都是属于这种商业模式,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许多产品也值得看好。比如最近炒得很火的“超级课程表”,是90后弄出来的校园产品,说不定可能会颠覆人人网等社交网络。
还有智能硬件和O2O,不过智能硬件方面目前市场比较杂,还有待细分;O2O也是新的趋势,但是拓展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它线下的服务很难被规范化,参差不齐。
总而言之,第一代互联网浪潮是把线下的东西搬到了互联网,这方面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第二代浪潮开始把互联网的东西搬到手机上面去,我认为这一块会出现一些新的商业机遇。
走出海外“新课题”
《21世纪》:在投资上,你更看重商业模式还是技术?
杨镭:我们在海外,特别是硅谷,是以投科技类公司为主。因为我们认为,美国尤其是硅谷在科技创新方面是领先于中国的,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方面。但是回到国内,我们的投资反而会偏重一些商业模式,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巨大的市场、快速的变革,在投商业模式上面有很多机会。
不过,这两者其实在慢慢融合。中国现在很多技术公司在慢慢崛起,特别是在软硬件和智能设备,有一天可能会超越美国。但是美国在商业模式上,包括Uber、Airbnb这些以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公司也崛起了。
中国目前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崛起非常快,5年前10年前,国内还是"C2C"(Copy to China)。但是现在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模式,比如现在90后出的一些东西跟移动互联网有关的东西,在商业模式上已经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更不用说在智能硬件这方面,中国本身就是世界电子制造业的中心,未来也会有可能领先于美国。
《21世纪》:眼下中国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走向海外,这个时候资本能够如何体现其魅力?
杨镭:在中国过去的十年里,资本开始崛起。这一方面培养了一些有经验的投资人,另一方面,纯资本也开始在海外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我们华山资本就在投资海外的科技类公司。
其实今天中国企业在走出海外的时候,应该带着一个新的思维:如何跟国内的资本以及已经走出海外的资本去结合。尤其是在海外有一些经验的资本,它们具有一定的行业专业性,在当地有一些人脉关系,特别是在对于并购、投资各方面的经验,这些都可以跟试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形成互补。中国企业往往是在自己专业领域上面非常有经验,但是走向海外的时候会有一些问题,怎么去结合资本来实现走出去的目的,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21世纪》:对于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对资本应该如何选择?
杨镭:首先,它要找在海外有运作经验的资本,当然这些资本最好是有中国的“根”,就是从中国走出去的资本。这些资本往往在海外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在某一个领域里有很成功的经验。过去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结果被别人给坑了,而且还发现里面很多项目的细节根本就没弄清楚。
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跟一些已经在本地落脚的基金合作,它熟悉本地情况,通过这些你再进去,就不会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考虑把自己的资金与这些海外基金进行一些战略方面的合作,比如入股和战略合作。实际上目前有一些大的企业也正在成立产业基金,去海外设立分支,然后来进行这些操作。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