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基金:2013年私募基金十大焦点

2014年01月03日 18:33  新浪财经 微博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1. 市场中性顺时而生,打响对冲基金第一枪

  2013年可谓我国对冲基金快速发展的一年。过去阳光私募主要是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产品,投资范围比较窄,不能投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而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私募公司通过公募基金专户和公募基金子公司来发行产品。这些平台在投资范围上支持金融和商品期货。这样一来,很多对冲策略就可以实施了。在众多对冲策略中,市场中性策略是与传统股票型基金最接近的一种策略。基金经理通过在持有股票的同时做空沪深300股指期货来获取选股带来的超额收益。去年不少基金公司都在2013年发行了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由于13年上半年市场的结构性行情较为突出,新兴产业大幅跑赢沪深300,为一些市场中性策略带来了较高的回报。同时,银行等发行渠道对这类产品也是十分追捧,很多市场中性策略的基金单只发行规模超过十亿,让股票型基金管理人望尘莫及。市场中性是一种常用的对冲策略,在国内市场上搅起一池春水,相比而言,其它对冲策略如宏观对冲、事件驱动等或受制于环境,或受限于技术,发展较慢。

  2. 时事造英雄,私募毛基逆袭

  2013年的A股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性行情。全年上证综指下跌6.75%,代表大盘指数的沪深300下跌7.65%,而代表新兴产业的创业板指数大涨82.73%。反映到基金上也是收益分化显著。一些之前表现不佳的私募基金在2013年上涨显著。按照已披露12月份净值的基金统计,收益率排在前100名的股票型私募基金,有80只年初净值是低于1元面值的。排名第一的鸿逸1号虽然2013年涨幅高达97.62%但净值也只是刚回到1元附近。而凭借9月份净值暴涨而挤入前十的金河新价值成长一期,在此之前的净值只有五角几。

  对于这类逆袭的基金,有些是市场风格变化使然,一些是操作方式变化使然。这也表明,没有常胜将军,时事造英雄。同时,在选基金时,对策略所固有的风险,须保持十二分的警惕。

  3. CTA暂露头角,未来大有可为

  2013年堪称我国期货资管元年,也是CTA基金暂露头角的一年。从前,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通过信托计划发行的私募基金基本上都不能参与期货的投资。期货由于具有高杠杆性,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极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而避之不及。如今,公募基金专户和公募基金子公司的投资范围中已经纳入了金融和商品期货,为私募发行管理期货策略的公开产品创造了条件。例如,财通基金[微博]截至2013年11月末已经发行了60余只针对期货的创新型专户产品,管理的期货类资产规模超40亿元。此外,已获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也在大力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未来有望从一对一专户发展为一对多专户。

  CTA基金与传统投资的品种相关性很小,有利于优化资产配置。在海外,随着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另类投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CTA基金的规模出现了迅猛的增长。随着国内投资范围的打开,未来CTA基金大有可为。

  4、新《基金法》颁布,阳光私募拿到身份证

  2013年6月1日,修订后的《基金法》正式实施。其中,新法确认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法地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市场上大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资金寻求以非公开募集基金的形式进行资产管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和必要监管,不少类基金业务的资金募集和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者权益缺乏保障,也出现了一些借私募之名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案件。此次基金法修订将非公开募集基金纳入调整范围,并借鉴公开募集基金的发展经验和非公开募集基金的特殊要求,专设一章对非公开募集基金进行了规定,明确了非公开募集基金的法律地位,规范了非公开募集基金的主要制度,为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市场各类机构募集设立非公开募集基金提供了法律依据,实现了非公开募集基金的有法可依。

  5、私募可发公募基金,泛资管时代能力为王

  对于私募基金公司来说,开展公募业务既有机遇,也有困难。机遇在于首先可以降低投资门槛,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多数公募基金的投资门槛是1000元,相对于私募基金来说小了很多,目标人群也广了很多,中小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其次,可以扩大私募基金公司知名度。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募集,在公开场合进行广告宣传,这样有利于私募基金公司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困难方面首先来自于发行公募基金产品有些硬件上的要求,这对于一般的私募基金公司来说较难承担。私募基金目前的估值、净值发布等程序都是由信托协助完成。对于私募本身来说,在系统建设上的实力相对较弱,同时公司也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进行系统建设。此外,资产管理规模对于很多私募来说还是一个槛。基本条件中最近三年资产管理规模均不低于30亿元对于大部分私募基金公司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一般私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多在10亿元以内。

  私募可发公募,公募已经有了私募(专户、子公司产品),未来的格局牌照不再是一个瓶颈,管理能力为王,能够提供给投资者喜闻乐见的产品,才是生存之道。

  6、狼真的来了,QDLP落沪

  所谓QDLP(Qualified Domestic Limited Partner)是指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允许注册于海外并且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对冲基金向境内的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首批上海QDLP试点基金名单于2013年9月份公布,一共六家,包括全球第二大对沖基金英仕曼(Man Group)、橡树资本(Oaktree)、元盛(Winton Capital)、城堡投资(Citadel)、奥氏资本(Och-Ziff)以及Canyon Partners。六家基金共获批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47亿元)QDLP额度,其中每家公司将分获5000万美元。

  不可否认,国外的对冲基金公司无论在运作经验、人员配备还是技术水平上都遥遥领先于国内的对冲基金。虽然目前QDLP获批额度有限对国内基金业不构成冲击,但海外基金进入国内市场的趋势是必然的,带给我国本土对冲基金压力的同时也对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有长远的积极影响。

  7、借道基金子公司,私募拥抱对冲

  自去年11月16日首批基金公司子公司获批以来,其业务就被业内视为几乎无所不能的“神器”。房地产项目融资、地方平台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私募产品发行等业务范畴,基金子公司均可涉足。正是基于上述的“无所不能”,阳光私募开始越来越重视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基金子公司在为阳光私募提供越来越多可选择投资标的同时,也为阳光私募转型对冲基金提供便利。有的私募通过基金子公司实现了股票、债券、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商品期货的全方位宏观对冲。私募借道基金子公司转型升级大类资产配置对冲产品,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适当降低投资风险。

  8、莫泰山自立门户,私募前景看涨

  原重阳投资总裁莫泰山2013年4月份离开重阳投资,自立门户创办了上海博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半年左右时间就先后发行了3只基金产品,其中还包括1只量化对冲基金产品。莫泰山在重阳之前,还历任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处长、交银施罗德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我国基金业也可谓风云人物。2013年6月实施的新基金法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虽然现在成立私募基金门槛较低,但不排除未来会对设立私募基金加以限制。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当前正是成立私募基金最好的时候。

  9、迎活水,险资有望涉水私募

  今年2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私募产品的开闸。12月,有媒体报道,保监会正在修改《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投向上会更加放开,将助推保险资金直接投资阳光私募产品。私募对于险资非常渴望,因为保险资金不仅体量大、而且资金属性较为长期,险资专业性较强,服务成本也会较小。部分私募正在积极采取一些办法吸引未来的险资,如通过公募牌照加大对险资的吸引力。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风险。一旦险资投资阳光私募之后,私募机构能否在管理大规模资金时再创佳绩,对私募而言任重而道远。

  10、筑巢引凤,对冲基金园区设立

  国内首个专业型功能性对冲基金集聚地——上海对冲基金园区18日在虹口北外滩正式开园。园区以向入驻对冲基金提供全面、专业、高效的服务为主要目的,着力在园区内构建一个由银行、券商、基金公司、金融数据服务商、第三方销售机构等组成的优良的金融生态体系。

  随着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市场的逐渐繁荣,国内机构的对冲工具和手段也将日益多元化;自贸区的建立,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从而为拓宽离岸基金等业务提供了条件。上述两者都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对冲基金的发展空间。在新基金法“招安”私募的基础上,出现扶持对冲基金发展的园区,可以看出官方对私募对冲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视及认可。未来不仅仅是国内的对冲基金有望得到大发展,一些海外成名已久的对冲基金也或将陆续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民猜测习近平办公室红白3电话用途
  • 体育首尔FC队长加盟国安 恒大签青岛队长
  • 娱乐《橄榄树》曲作者李泰祥病逝 音乐人生
  • 财经多省人均GDP超1万美元:居民收入占4成
  • 科技诺基亚正式停止更新发布塞班应用
  • 博客贪官藏钱奇招:暗道女厕情妇小金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14岁男生不愿与妈分床睡 要永远在一起
  • 黄小鹏:中国版房利美能不能美起来
  • 谢百三:识别股市庸人 坚决远离
  • 小赢妇:为什么要继续在股市制造土豪
  • 李光斗:巨人来华为什么会水土不服
  • 彭商强:十八年间的通胀究竟有多大
  • 钮文新:2014年中国股市的克星
  • FT中文网: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
  • 姚树洁:林毅夫8%增长理论依据和不足
  • 叶檀:城镇化必破行政主导权
  • 孙立坚:经济治理模式的大国战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