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精英争相投奔金融业 科学家成为对冲基金经理

2012年12月05日 01:42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两个月前在纽约和金融圈的一些朋友聊天时谈到,如果一个社会越来越多的精英分子都投身金融行业,利弊到底如何?众说纷纭,没有结论。

  近读国际清算银行去年的年报,其中一个“专栏”指出,一般认为,GDP增长率的提高与金融部门的规模扩大是联系在一起的,金融部门规模扩大了,那些融资困难的部门可以从中受益。但实际的经验却表明,由于信贷和资产价格的迅速增加可能推高金融部门的利润率,会导致资源从别的行业转移出去,反而会使和金融业一样严重依赖高技能劳动者的行业(如制造业和研发投入高的行业)受到不利影响。

  国际清算银行今年1月的另一份报告指出,当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都转向金融业,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智力错配问题(misallocation of brains)。研究表明,“研发密集型”的产业,在金融发展迅速的国家,比起金融不太发达的国家,其增长速度要慢1.9到2.9个百分点。

  一段颇有警示意义的故事发生在美国。1993年,美国国会终止了对“历史上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超导超级对撞机(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简称SSC)的投入。该项目1992年在得克萨斯州建成并投入使用,耗资已数十亿美元,不仅是美国高能物理领域对未来的最重要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对多个相关行业具有带动作用。但审计总署的审计称,项目超支,进展滞后,加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强调的好处不被多数议员认同,只好下马。

  梦想破碎的科学家们,开始被利益所驱动,纷纷转入华尔街成为金融工程师,把数学和物理的专长转而用在建立量化投资模型和设计复杂衍生品上,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危机带来的损失上万亿美元计,几百倍于1993年终止的SSC项目。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劳动力是一个市场,智力资源的配置当然受市场影响。问题是,市场配置的结果,是不是都是一个国家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是不是都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解?在纽约那次争论中,我们找不到答案。如果没有市场选择这个锚,谁能告诉我们答案?但如果市场的矫正,必须要以支付巨大的代价和社会福利的普遍损失作为前提,为什么我们不做些提示和预警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正接受中纪委调查
  • 体育火箭末节砍霍逆转湖人 热火负垫底队
  • 娱乐米雪曝绝密SM艳照 半裸酥胸展魅惑(图)
  • 财经专家称年底突击花钱3万亿消息不靠谱
  • 科技诺基亚变卖总部大楼 回租后继续办公
  • 博客中国人失掉诚信吗 致公党员:章子怡低调
  • 读书解密:党内谁最先主张"去除毛泽东思想"
  • 教育小学零花钱调查:六年级小学生攒6万元
  • 育儿日本今年新生儿取名爱“莲、结衣”
  • 张明:警惕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 如松:朱元璋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 管清友: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 太友:16万切糕案为何激起百万热议
  • 洪平凡:国际贸易附加值数据的经济意义
  • 陶冬: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
  • 何帆:谁帮希特勒爬上德国政坛顶峰
  • 张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