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诚矿产信托事件折射银信利益冲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 02:58  证券日报

  ■肖怀洋

  消费者在商店买到了劣质产品,应找商店还是生产厂商问责,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今在金融领域也发生了。

  近段时间,业界最为关注的时间莫过于中诚信托30亿矿产信托面临兑付风险。中诚信托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总额30.3亿元,期限为3年,2011年2月1日成立。距到期日还有一年多时间,就因融资方振富集团曝出涉及民间高利贷,变得前景未卜。

  之所以做出商店和厂商的比喻,是因为该信托计划由工商银行代销。银行就好比商店,信托公司就是产品的生产商,而购买产品的则是工行的大客户。如果再进一步具化,就把工行看做是苏宁,中诚信托看做西门子(微博)。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例子,西门子冰箱的门出现质量问题,网络红人罗永浩拿起铁锤砸向了西门子进行抗议。这个指向很明确,产品出现问题,应找厂商提出赔偿。银行作为代销渠道,并不承担责任。早在2009年,银监会就发文明确表示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中应坚持自主管理原则,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不得将尽职调查职责委托给其他机构。

  事实上,工行在事件曝出之后,也声明,工行只是代为推介信托计划,不会“兜底”。这样一个表态击碎了我们长久以来对银行的“美好愿景”。不破不立,银行需要一改为他人错误埋单的陋习,真正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其实,工行和中诚信托同为国有企业,工行这次坚决的喊不,不仅是国企之间的利益博弈,也呈现出了银行与信托的矛盾。

  但是有媒体报道称,振富集团是由工行山西分行推荐的客户,该信托计划才得以由工行发行。双方的对峙让时间更加变得扑朔迷离。先不论事实的真相,在现今银信合作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与银行相比,信托公司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些信托计划也都是由银行作为主导推动完成。在现实操作中,银行受困于信贷额度限制,把信托公司拉入成立信托计划,又将产品推荐给自己的私人银行客户。这种情况下,不过是借用了信托公司的一个牌照,银行既推荐项目又销售产品。可见金融总是要比实业更复杂,这就不能再以商店和厂商的理论来套用了。于情于理,银行都应当承担一定责任。但在这样一个罗生门之中,责任的划分却并不那么容易。

  中诚信托这次出事并非个案,在信托超常增长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件。同样,银行与信托的反目也非偶然,而是银信利益争夺的必然走向。截至2012年一季度,信托业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达到5.30万亿元。信托不甘居于银行的屋檐下,而银行则垂涎信托的牌照。这种冲突在私人银行体现的更为明显。银行拥有为数众多的优质客户,但为其量身定制理财服务,缺少产品自主权,所以银行一直想要获批信托牌照。

  这种向上下游扩展的冲动并不只是在金融领域,各行各业都广泛存在。京东、当当等电商纷纷自建物流体系,而物流巨头顺丰(微博)又自建电子商场。是盲目扩张还是行业成熟的标志,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无论如何,中诚矿产信托事件都给及时给银信合作敲响了警钟。更为重要的是,还给这两类金融机构未来合作的走向开启了新的视角。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