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和聚投资李泽刚:期待银行助力私募发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0日 01:48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曹乘瑜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阳光私募共发行产品111只,平均规模1亿元出头。客观分析现在的投资市场以及发行市场,和聚投资的执行合伙人李泽刚(微博)认为,目前阳光私募行业已经进入调整期,期盼银行能够引导私募进行产品设计和发行,更好地对接客户。

  希望银行放行

  目前,阳光私募产品发行呈多渠道、多方式的状态,既有凭借个人影响力在私人圈发行的专户,也有依靠证券公司或三方发行、采用信托模式的阳光化产品。然而,占据公募基金发行渠道80%的银行,对阳光私募产品一直态度谨慎。为何银行对私募与公募态度迥异?李泽刚认为,原因之一在于私募产品同质化严重。

  “渠道对差异化产品的渴求度是极高的,如何为客户找到相应的理财产品是银行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李泽刚说,“在不同的市场中,对于不同的客户,只有市场提供足够多的、不同类型的产品,银行才能有针对性地把高质量的、符合需要的产品推荐给客户。因此,私募想要进入银行渠道,必须做到个性鲜明、定位准确,提供相应创新多元的产品供银行选择。”

  因为股市表现不佳,因此目前银行比较认可一些大型的、风格稳健的阳光私募,如星石等。私募产品购买起点高,而高净值的客户是银行的高端客户,出于对客户的保护,银行会采取相对偏保守的策略,而排斥一些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这一态度,在市场走低之时更加明显。2011年,由于与大盘的正相关性,私募产品的业绩多数为负,某些银行客户对业绩的不满上升到对银行客户经理的抱怨,使得银行对私募产品更加谨慎。

  另一方面,李泽刚认为,由于《基金法》还在修订中,不同类私募的监管还未落实,阳光私募的行业前景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这种“非正规军”的身份加大了银行对于私募产品的慎重。

  “银行与私募合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目前单只阳光私募产品规模还比较小,能超过两三亿规模的在私募产品占比不到5%,这种状况与公募基金发展的前期极为相似。而公募后期正是因为有了银行的介入,才出现了基金一天销售400亿的神话。”李泽刚表示,“希望银行放行私募产品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坚持契约精神 秉承优胜劣汰

  2011年底,私募界的“踩踏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在熊市中,由于止损机制的存在,在某个时间点可能会出现集中兑现、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情况。当每个参与者都选择保全自身的解法时,其结果是损人损己。因此,有部分阳光私募管理人对于止损机制多有抱怨。

  作为一名曾经的公募基金经理,李泽刚表示,现在每天面对净值与组合确实都是如履薄冰。止损机制的设置,对于投资经理来说是更高的要求,之前在公募,主要考虑排名,现在关注的则是生存。投资经理在考虑组合长期收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短期的价格波动,如果一旦触及或接近止损线,清盘的警号时刻警示着投资经理,所以此时的投资会比较被动。

  但是李泽刚认为,私募管理者因为有了止损机制,必须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因为投资者对于投资损失有一个最大亏损的预期,止损机制一方面提示投资者风险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要求投资者权衡自身是否能承担这一极端损失。投资者接受了这一设置,阳光私募就必须以契约精神为前提,设计出更好的风险控制机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