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吕俊姜广策决裂:名利场不相信一见钟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1日 11:18  21世纪网

  核心提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此次二人决裂,不过再一次证明了,名利场,不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21世纪网 熊婷婷

  吕俊和姜广策(微博)的决裂风波,是私募基金界尺度最大的一次分手。

  此前,也有很多私募投资者因为种种原因分道扬镳,但是如此公诸于众的,尚属首例。

  当初,大批公募高管、明星基金经理私奔,社会普遍认为是公募行业激励机制僵化,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公转私。

  不少公转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期待,可以在私募行业,通过管理层持股而最终实现管理人与股东利益一致,把私募基金做成自己的事业。

  但频频发生的私募分家风波打碎了这一幻想。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此次二人决裂,不过再一次证明了,名利场,不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从微博到新闻发布会 吕、姜彻底决裂

  吕俊和姜广策,从一次偶然投资理念碰撞出火花,到2010年高调宣布合作,再到如今两年“婚期”便彻底决裂,再一次证明了,私募圈不能相信一见钟情。

  3月26日,吕、姜二人矛盾在微博公开。首先是姜表示即日便会离开从容,建议客户赎回,随即吕回应指出姜业绩不佳。

  3月30日,吕俊突然宣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与姜广策决裂的真相,会议的重点不再是业绩,而是姜广策接私活儿。

  发布会上,吕俊表示,一切皆起源于姜广策私下代客理财,此行为虽然由于私募基金主体身份并不涉及“老鼠仓 ”定义,但违反了劳动合同,伤害了从容持有者的利益。为了证明所言属实,从容还向在场的每家媒体都发放了一套书面证据。

  面对如此公开的指责,姜广策完全否认,并表示将联系律师处理此事。同时,他告诉21世纪网,利益分配,才是双方矛盾的主要原因。

  而代客理财事件的核心当事人王明伟,亦表示更加支持姜广策,并不支持从容方面召开发布会的举动。

  吕、姜分家风波仍然在热闹中,双方还有何底牌,到底是如何收场,现今仍是未知数。但是已经确定的是,此次事件,将是对整个阳光私募行业的伤害。

  谁的公司?

  私募分家在业内并不是第一次,就在今年2月,合赢投资总经理曾昭雄离职,另组深圳明耀投资。此前,东方港湾、新价值亦都发生过分家事件。

  可以肯定的是,从容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闹分家的公司。

  多数阳光私募分家都是和平分手,且分手原因一般都会归为“投资理念不合”。但恐怕真正让投资理念不合成为问题的,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阳光私募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的利益分配空间曾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此前,公募基金行业私奔潮风行。公募基金行业股东、管理层及持有者利益的不一致使很多优秀的公募行业人士倍感痛苦。

  这种痛苦有两层,一层是物质方面,认为自己的价值未能得到合理的激励回报,对现实不满。另外一层便是精神方面,不认同股东的理念,但又不得不服从,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法拥有自己的事业。

  按理说,阳光私募是有足够的空间来解决上述问题的。但是为何私募行业又频频出现分家风波?

  “出来做阳光私募的人,都认为自己很强,而且也多是控制欲比较强的人。否则,打工不也挺好?最初能一起合作的时候可以说英雄识英雄,但实际上,一山难容二虎。而且很多专业人士其实管理艺术并不高。你看,现在阳光私募,大多只有一个核心。”沪上一位私募人士分析道。

  而另一位投资经验超过20年的资深机构人士则告诉21世纪网,现在阳光私募频频出现分家风波,根本在于进入行业时,“过于乐观,对市场情况估计不足”。

  贫贱夫妻百事哀?

  据上述机构人士分析,过于乐观,估计不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明星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的时候,背后往往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时他们只需要看好股票,其身后的资金往往可以强大到无视技术曲线和趋势,但是到私募后,他们就必须加强技术,以前的招式就没那么灵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活跃的明星基金经理,大多都是2005年前后接盘,直接冲到2007年大牛市顶点,声名鹊起的。然后又多是在牛市末期,市场走下坡路的时候转投私募。”

  其中落差可想而知。“只有在一家阳光私募一年赚到2000万以上的时候,日子才会比公募时候好过,而现在的行情,并不足以支撑这个收入。”

  巴菲特说,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如果说赚钱的时候,是大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就只剩下“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无奈了。

  从容发布会的当天,同在紫竹大厦办公的一位投资界(微博)人士亦向21世纪网感叹:“其实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不赚钱,要是像以前一样,大家都有钱赚有钱分,很多矛盾都不成问题。”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乐嘉庆向21世纪网表示:“由业绩和利益分配引发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只是阳光私募的问题。体现在公募行业,就是大家跳槽频繁,体现在私募行业,就是所谓的分家。”

  他表示,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办法能够规避这个问题。“不可能从法律法规上来约束这样的事情。但是从公司治理上来看,第一是要选志同道合的人,第二是阳光私募也应该配置多一点基金经理,减少类似分家事件对整个公司的冲击。”

  也许,在下个一见钟情的浪漫发生时,大佬们在激动之余应该想一想,拿什么,来面对七年之痒?(21世纪网 熊婷婷)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