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式家族基金呼之欲出 私募开疆拓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8日 03:11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陈楚

  股市行情持续疲软,做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销售艰难,做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也不再是香饽饽。今年以来,整个基金销售江湖,没有人不在感叹冬天的漫长。

  对于集中在京沪深等一线发达城市的私募基金来说,不断膨胀的私募资管大军目前最头疼的是,寻找优质客户资源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于是,一批眼光独到者开始转向一个新疆域——家族基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富裕的家族。家族基金——这一在国外并不算新鲜的玩意,在中国也逐渐引起了私募基金的注意。

  富二代——

  私募基金的理想客户

  2004年3月6日,巴西人若热·贵诺花光了父亲白手起家赚来的20亿美元家产后,留下了震惊世界的败家子宣言:“幸福生活的秘诀是在死的时候身上不留一分钱,但我计算错误,过早就把钱花光了。”这肯定给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的中国家族企业敲响了一记颇有些“恐怖”色彩的警钟。

  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1千万人民币以上)在2010年末达到了50万,预计2011将达58.5万人。瑞士宝盛预计,2015年末中国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目将达140万,持有超过8.76万亿美元的财富。在这批富豪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如今,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富一代”很多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对于这些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来说,企业的基业长青、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成为比创业更为艰难的梦想。

  在日前由兴业信托召开的“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鼎晖投资证券业务执行合伙人闵昱表示,家族投资是成熟市场另类投资的重要力量。他们选择投资管理团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过往业绩、团队能力水平和独立资源。日本是一个贫富悬殊不大的国家,很多家庭的资产在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中产家庭占了全国家庭总数的88%,持有全国可投资资产的75%。而中国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目前2.7%的家庭持有可投资资产的46%。

  “这些人群将是私募基金未来最应该开拓的客户资源!”闵昱表示,富一代很多集中在股权投资(PE)领域,而富二代也许会更多地选择家族基金的投资模式。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表示,中国目前富裕家族的资金基本在两三千万以上,甚至过亿,这些资金更多追求比较稳定的收益,不愿冒风险追逐快进快出的短线收益,因此,也是私募梦寐以求的客户资源。

  一位从华尔街回国的对冲基金经理表示,他管理的对冲基金主要配置在大盘蓝筹股。因此,他希望未来在国内管理的基金规模最好能超过20亿,客户资产规模最好在5000万以上。一批富二代,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富二代正成为他们重点营销的目标客户。“现在地产政策持续紧缩,使房地产投资领域机会减少,也是我们的机会。”上述私募副总经理表示。

  家族基金——

  未来私募新成员

  事实上,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国内一些私募基金已经开始拥有一些富一代或富二代客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人员专门负责在江浙一带进行有针对性的基金营销。“江浙地区民营老板多,上年纪的民企老板已经慢慢退出实业领域,他们的资产面临着很大的保值增值问题。目前实业投资难度较大,还需要帮助第二代打理闲置资金。”这位私募老总透露,最近他们正在和一家鞋企老板洽谈基金投资,意向资金大概在8000万左右。

  深圳市融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瑜(微博)表示,欧美对冲基金的投资群体除了机构投资者,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慈善基金外,就是家族基金。中国未来的私募资管市场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尤其是社保和养老基金投资私募要受有关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制,而家族资金投资私募基金没有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

  深圳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也认为,现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观念越来越清晰,家族资金很难由上一代人继续打点,这个未开拓的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士。

  把一个家族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变成一个家族专项基金,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来打理,在西方其实很普通。例如在挪威,家族基金会盛行,且历史悠久。实际上,国内的富豪们已经表现出了对理财需求的极大兴趣。在江浙一带,类似“高级家族基金管理高峰论坛”等研讨会时有举行。也有富二代组团赴京,学习如何传承财富。

  家住深圳华侨城的一位建筑行业福建籍老板明确表示,如果他把一笔比较大的资金交给专门的机构去打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即使他的后代缺乏谋生技能,家族基金仍然可以让后代衣食无忧。

  业内人士也承认,家族基金虽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财富管理模式,但目前在国内更多仅停留在设想层面。家族基金要真正成为财富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还需要有更多的财富示范效应,以及出现一批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家族基金业绩的资产管理公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