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文穷而后工 年薪百万的商界作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09:27 和讯 | ||||||||
余裕 俗话说“文穷而后工”,人们心目中的作家往往都是专职的,而且除了写作之外,别无长物。 但是当著名作家海岩的社会职业暴露在诸“粉丝”(fans)面前时,很多人都惊呆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分析这类现象时提出,这些商界成功者已经属于中等收入者。他们作品中表达的依靠个人奋斗、实现理想等心态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同。 在上海或者是在香港,绝大多数人见到这位温文帅气的男士时,都会礼貌地称呼他为刘总。不少能买下150万元一套房产的人会对他们公司的业务有了解,因为上海外滩有几处著名豪宅项目的房地产咨询、平面广告的推广是他的公司做的。 但在北京,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大刘,不仅是因为入乡随俗,“从”了北京的习惯,更因为在这个城市里,他更想推广的是他的作品———一本再版两次的小说《三年记忆四年忘却》。现在,他的第二部作品也在写作中。“写作,是因为我们常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三十出头儿的大刘说。 “年薪百万元以上不能代表我们这批人的特点” 在外人看来,大刘事业上已经非常成功了,但他自己并不认为年薪达到100万元就是他们的最大特征了。“我认为,他们应该首先是有想法的,而且这种想法是没有什么能动摇的。其次,就是不干活也不会饿死。第三才是100万元以上的净资产。” 大刘曾经是香港某报驻上海记者,跑国际经济和房地产这个“口儿”。9年后,他主动结束了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记者生涯,改行给自己当了老板,正式进入房地产策划业,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根基。 他和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一样,进入商界始于房地产热之初,富裕于人们热衷于谈论财富之时,甚至于现在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玩意儿也是他们提供了最初的体验。很多人觉得他们过着理想的生活,并且也开始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成功、那样生活。 “工作是为了今后不工作” 但是大刘自己却没有这么乐观。甚至于他并不回避自己的迷茫。 大刘是这样描述了自己的一天:每天睁开眼,就想到了办公室……“不是每天忙一件事,而是整天都在忙很多件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大刘想也没想,脱口而出,“疲倦。” 大刘小说中的主人公老孙也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 《三年记忆四年忘却》中的老孙从大学时代写起,直到他走入社会、通过个人奋斗小有所成,但是同时又失去了很多东西:理想、爱情、婚姻、迷幻之恋都破灭了。这个人物据说有三到四成的真实性,但却和大刘自己的经历明显不同。“和其他人相比,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很失落,但是对我来说,可能还能从工作中获得一些快乐。而我现在工作也是为了今后能不工作。” 虽然他们这批人是很多现在时尚玩意儿的率先体验者,比如攀岩、旅游等等,“但是无论去哪里,一种失落感是伴随始终的。很多事情并没有看透,因为对时代的特征并没有看透,我们总站在十字路口,从这里开始,然后又回到这里。因为时代而产生的迷茫,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心态。所以就更想写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作品出来。”大刘说。 “最能抓住的就是物质,但我们有思想上的责任感” 虽然事业的顺利发展让人们羡慕,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现在能抓住的东西可能就是物质、亲情和阅读后积累的思想。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难抓住的,即使是相爱的人也如是。”在他的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给了情和性,这是因为,“我把情感作为人生中很重的一部分,里面也有着理想的寄托”。但是这份感情终于还是不知所终的。大刘说,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信仰的一辈人,精神上就很痛苦。处于时代的巨变中,人迹关系、婚姻、情爱更容易发生变迁,因此迷茫和惆怅是在所难免的。 大刘非常愿意说“我们”,他表示和他的同龄人一样,自己也有着思想上的责任感:“总感觉时代的思想被商业化带低了,而自己也是这种行为中的一份子,所以会感到很难受。还是想着能有一天再把它高扬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