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场就是好产品 浙商3厘钱赚出制笔基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 16:12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记者 袁胤 一厘一毫,这是小到不起眼的数目。然而,就是在只有三厘钱的利润空间里,聪明的浙江人居然打造出一个世界制笔的基地。 记者近日到中国制笔之乡——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采访,发现这个偏远的山村小镇
引人瞩目的变化,源于一支普普通通的竹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在当地插队的知青父母,看到孩子将整捆的小竹竿当火柴烧,而在他们厂却是用来制作圆珠笔杆的材料。于是,他们萌发了用小竹棒加工成圆珠笔杆的念头,后来渐渐成为现实。 在分水,大店小铺中到处可以看到圆珠笔。一支小小的圆珠笔,能卖多少钱?分水镇千红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益民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打个比方,一吨钢丝进价一万元,做成弹簧后销售是一万两千元,这两千中还得付工资、水电、税费等一千五百,剩下的五百元就是毛利。沈益民专业生产笔尖,日产笔尖达两百万只,每只笔尖利润只有三厘左右,他依然兴致勃勃地生产经营,乐此不疲。 二000年,从中国东北来的一位副市长到分水考察,准备回去推广“分水经验”。当他们来到车间,听说每支笔不过是分厘效益时,心凉了一大截。但当看到当地千家万户造笔从而凝结了一条强大的产业链时,却又对此连连赞叹。浙江私人经济带来的整体效应实在不简单。 如果微雕艺术可以嫁接到工业生产上的话,分水的企业绝对是“微雕大师”了。为了节约成本,公司一切都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从成本到管理,从技术创新到销售,分水人把好个个关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沈益民说,“不精打细算,我们就保不住微利。” 一批分水人白手起家,抱定不放过“赚一分一厘”的创业精神,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村,一村带动全镇,全镇辐射周边,从手工发展到机械,从竹棒发展到塑品材料,从家庭作坊发展到有限公司,从义乌小商品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蚂蚁雄兵垒出一个“世界人均一支笔”的商业圈。 沈益民坦言:正因为产品不起眼,别人不屑于生产,分水反而做到了最大。去年,分水有制笔企业六百三十二家,销往世界各地的各类笔四十五亿支,销售额十七点五亿元人民币。今年年初,他们大胆地提出了六十亿支笔的年生产目标,这个目标也即将实现。 分水镇并非黄金地段,没有地理优势,也没有特殊资源,但这里却成了中国生产圆珠笔分工最细、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看来,无论产品大小,利润多少,对于浙江人来说,有市场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