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绝非只赚不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2:0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陈实 先来看两条新闻。 近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有一则报道说,京城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和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自3月底开
还有一条新闻是出自搜狐网站的。搜狐近来和一些媒体共同举办了一个名为“理财中国”的评选活动。结果发现,各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受普通投资者欢迎。 一边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着要买人民币理财产品,一边又“欲说还羞”地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这样的市场供求关系显然异乎寻常。 与定期储蓄相比,人民币理财收益可谓高高在上,近来有银行甚至把一年期产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官方规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将近一个百分点,更令投资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币理财产品不用缴纳利息税。 不过,有调查表明,认购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这类人群因为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大多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银行拿了你的钱,答应你3%的收益,那么银行拿这些钱去做什么?银行给你3%收益,银行又怎么赚钱? 根据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目前中国央行票据、国债和金融债恰恰是各家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人民币理财产品,从而将筹集来的资金进行银行间市场投资的主要去向。各家银行以往靠建立债券池来获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转给投资者,而如今债券池的整体收益大幅下降,各商业银行显然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开头两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闻报道。 当初央行和银监会同意商业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本意在于减少存款流失,为客户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监管层批准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创新,希望商业银行开展更多不耗费资本、低风险的非息业务。 然而,有一家大型中资商业银行提供调查数据表明,在银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资产95%以上的情况下,人民币理财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间有限,而相对于进入“地下金融体系”的资金的高收益,人民币理财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没有吸引力,这样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人民币理财所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很轻微。 这家中资银行的调查结果最后总结说,目前人民币理财业务主要是银行间和银行自身存款存量结构的调整,据此,调查认为这则会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让笔者担心的是,在大多数银行尚未建立起风险约束机制、仍以规模扩张为战略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用不断上升的预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户并导致整个行业的资金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这时部分银行可能将接受不断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银行可能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风险贷款的投放,最终导致高金融风险。 好在,一些承诺保底收益、变相揽储甚至破坏同业间“游戏规则”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有消息说,自3月底以来暂停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恰是因为监管部门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规范“游戏规则”,保护投资者利益。此乃一幸。 中国证券业已经因为“国债回购”等理财问题而“千疮百孔”,我们不希望中国的银行业再在“人民币理财收益”问题上“翻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