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争夺外汇理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 15:2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蓝姝 广州报道 2006年1月12日下午三点,严小姐走进广州天河北路东亚银行广州分行显卓理财室。 3天前她接到该分行唐先生的电话,说有一款最高收益可达20%的理财产品推出,等她抽空赶过来的时候,却被告知这款理财产品已经在一个小时前截止销售。
作为最早一批在内地推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外资银行之一,从2005年4月14日推出第一个“美元伦敦银行同业拆借”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开始,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东亚已经针对内地市场推出了六款外汇理财产品,而其第七款与黄金价格波动幅度挂钩的理财产品已经基本敲定了2月份的发行日期。 而东亚只是在衍生产品上活跃的众多内地外资银行中一个,事实上,自2004年6月,以花旗为代表的外资银行获银监会推出金融衍生产品批文以来,推出外汇理财产品的速度空前加快,交战的地点便是上海、北京和广州几个大城市。 利用国际市场经验与混业模式,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率有创新之举,而外资银行推出外汇理财产品的速度更是与中资银行不相上下,并因“结构新颖,收益率较高,品牌形象好”而让中资银行倍感压力。 按照外资银行的零售业务(包括个人财富管理、金融衍生产品、信用卡等)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50%以上的普遍状况,有关专业人士指出,外资银行将在零售业务上给中资银行带来强烈冲击。东亚、荷银、渣打、花旗、南洋商业、汇丰等近来都将内地业务发展重心放在外汇理财产品上,他们的主要目标对象是高端个人客户。 事实上,目前连中资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得不承认,由于投资渠道与投资经验的不足,在金融衍生产品上,无论是收益率水平,还是产品创新涉及的领域,中资银行都是 “有相当距离的”,“尤其是一些外资银行开始纠正早期理财产品的一些偏差,也开始打出类似于中资银行的‘保本’与‘保底’武器之后,压力更大了。”广发行的一位理财经理称。 在分析评价2005年的理财市场状况时,工行深圳分行产品经理覃珊珊指出认为外资银行丰富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经验、灵活的资金营运方式、良好的品牌形象确实对中资银行造成了较大威胁。 受美联储连续升息影响,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中,主要是期限在6个月的产品,部分银行还推出了3个月的产品,但以2005年推出的理财产品来看,与利率正向挂钩或反向挂钩的浮动收益型产品与2004年相比已经“盛况不在”,一方面是各中资银行之间互相攀比推高收益率压榨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外资银行推出理财产品后,一些中资银行客户出现“倒戈”外资银行外汇产品迹象。 此外,在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上,目前中资银行普遍的做法是投资于国际外汇市场,通过外汇交易员赚取差价,这个投资范围尽管风险较小,但投资收益空前有限,其他投资渠道与投资领域,中资银行目前还受分业经营与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限制。因此,外汇理财产品潜在收益率限制使得中资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卖点与吸引力下降。 尽管目前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尚未涉及到人民币理财产品,但到2006年12月11日,所有的外资银行都将获得国民待遇。 但在这块市场上,中资银行的优势却并非显现:人民币理财产品依然非常匮乏,目前仅有远期结售汇、不涉及利率的货币掉期两种产品供企业选择,个人还无法从事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资金面的持续宽裕,流动性过剩,人民币资金又受投资渠道、投资组合方式限制,中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主要依靠债券、票据等基础金融工具,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受到挑战。 |